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1页 |
·猪细环病毒 | 第16-21页 |
·病原学 | 第16-17页 |
·流行病学 | 第17-19页 |
·病毒培养 | 第19页 |
·感染性分子克隆 | 第19页 |
·TTSuVs 分子生物学 | 第19页 |
·TTSuVs 的遗传变异 | 第19-20页 |
·TTSuV 病原学诊断方法 | 第20-21页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1页 |
·猪圆环病毒 2 型 | 第21-29页 |
·概况 | 第21-22页 |
·病原学 | 第22页 |
·分子生物学 | 第22-24页 |
·流行病学 | 第24-25页 |
·PCV2 相关疾病及流行趋势 | 第25-28页 |
·PCV2 感染和复制机制 | 第28-29页 |
·PCV2 疫苗 | 第2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我国猪群中 TTSuVs 分子遗传变异分析 | 第31-40页 |
摘要 | 第31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材料方法 | 第32-33页 |
·PCR 法扩增 TTSuV1 和 TTSuV2 基因组 | 第32页 |
·病毒基因组的克隆 | 第32页 |
·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6页 |
·从 TTSuVs 阳性病料中扩增基因组 | 第33页 |
·基因组测序 | 第33页 |
·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 | 第33页 |
·TTSuV1 和 TTSuV2 的同源性分析 | 第33-36页 |
·TTSuV1 和 TTSuV2 基因组中的缺失和插入分析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40页 |
第三章 TTSuV1 Cap 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其应用 | 第40-49页 |
摘要 | 第40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材料方法 | 第41-43页 |
·细胞、质粒和抗体 | 第41页 |
·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 | 第41页 |
·引物设计,PCR 扩增以及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 第41页 |
·截短 ORF1 表达产物的表达与鉴定 | 第41-42页 |
·TTSuV1 Cap 抗原表位鉴定 | 第42页 |
·TTSuV1 表位的特异性比对 | 第42页 |
·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7页 |
·扩增 ORF1 截短表达基因并鉴定重组表达质粒 | 第43-45页 |
·单抗表位与其他 TTSuV1 株的比对分析 | 第45-46页 |
·其它毒株抗原表位区域与单抗的免疫反应性鉴定 | 第46页 |
·猪 TTSuV1 血清抗体的检测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TTSuV1 感染性克隆构建及病毒拯救 | 第49-58页 |
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 | 第50页 |
·TTSuV1 基因组扩增 | 第50页 |
·毒株拯救及其细胞传代 | 第50-51页 |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 第51页 |
·病毒细胞定位 | 第51页 |
·巴马猪感染试验 | 第51页 |
·病毒体内核酸载量测定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6页 |
·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51-52页 |
·拯救毒株的鉴定 | 第52-54页 |
·病毒抗原分析 | 第54页 |
·病毒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54页 |
·动物感染试验 | 第54-55页 |
·病毒血症检测和抗体检测 | 第55-56页 |
·病毒核酸检测 | 第56页 |
·TTSuV1 序列验证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TTSuV1 ORF1 启动子的研究 | 第58-63页 |
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细胞、质粒和 TTSuV1 基因组 | 第58-59页 |
·TTSuV1 基因组分析 | 第59页 |
·质粒构建 | 第59页 |
·转染和萤光值检测 | 第59-60页 |
·缺失 TTSuV1 基因组中的启动子 | 第60页 |
·启动子缺失后 TTSuV1 Cap 蛋白在 ST 细胞中的表达 | 第60页 |
·IPMA | 第60页 |
·结果 | 第60-62页 |
·目的基因扩增和重组质粒构建 | 第60-61页 |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 TTSuV1 启动子 | 第61页 |
·TTSuV1 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六章 PCV2 毒株构象中和表位的鉴定 | 第63-72页 |
摘要 | 第63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材料方法 | 第64-67页 |
·细胞、病毒和抗体 | 第64页 |
·对不同 PCV2 ORF2 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64页 |
·构建 PCV2-YJ/CL 和 PCV2-JF/CL 的嵌合毒和突变毒 | 第64页 |
·体外转染实验 | 第64-65页 |
·IPMA | 第65-66页 |
·病毒的繁殖动力学 | 第66页 |
·血清中和试验 | 第66-67页 |
·结果 | 第67-69页 |
·不同 PCV2 毒株 ORF2 编码氨基酸序列对比 | 第67页 |
·突变毒株与 PCV2 阳性血清和 8E4 单抗的反应性检测 | 第67-68页 |
·重组病毒的生长动力学 | 第68页 |
·单抗与拯救病毒的中和试验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