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32页 |
·IBD 概况 | 第19-22页 |
·IBD 的流行特点 | 第20-21页 |
·IBD 的防制 | 第21-22页 |
·IBDV 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 | 第22-23页 |
·IBDV 的形态学及血清型分类 | 第22页 |
·IBDV 的基因组和编码蛋白 | 第22-23页 |
·IBDV 的拯救系统 | 第23-25页 |
·体外转录拯救系统 | 第23页 |
·基于 T7 RNA 聚合酶的体内转录拯救系统 | 第23页 |
·RNA 聚合酶 II 表达拯救系统 | 第23-24页 |
·vvIBDV 的拯救 | 第24-25页 |
·IBDV 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关于 IBDV A 节段的研究 | 第25-28页 |
·关于 IBDV B 节段的研究 | 第28-2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IBDV 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2-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病毒、鸡胚及实验动物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3页 |
·病毒复状 | 第33-34页 |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 | 第34页 |
·SPF 鸡致死率的测定 | 第34页 |
·IBDV 全基因组 R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IBDV 全基因组 RNA 的反转录 | 第35页 |
·IBDV 全基因组克隆 | 第35页 |
·IBDV 全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0页 |
·ELD50及 SPF 鸡致死率的测定 | 第36页 |
·IBDV 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 | 第36页 |
·IBDV 全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 | 第36-37页 |
·VP1 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不同亚群 VP1 蛋白对 IBDV 致病性作用研究 | 第42-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质粒、细胞和单克隆抗体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3页 |
·核酶结构的引入 | 第43页 |
·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3-45页 |
·病毒拯救 | 第45-46页 |
·拯救病毒 IFA 检测 | 第46页 |
·拯救病毒电镜观察 | 第46-47页 |
·拯救病毒 RT-PCR 鉴定 | 第47页 |
·拯救细胞适应病毒体外复制动力学研究 | 第47页 |
·拯救细胞非适应病毒 ELD50的测定 | 第47页 |
·拯救病毒致病性研究 | 第47页 |
·结果 | 第47-56页 |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47-48页 |
·细胞适应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第48-49页 |
·细胞非适应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第49-50页 |
·细胞适应病毒体外复制动力学研究 | 第50-51页 |
·拯救重组细胞非适应病毒 ELD50的测定 | 第51页 |
·试验鸡症状及剖检变化 | 第51-52页 |
·重组病毒体内复制动力学研究 | 第52-53页 |
·试验鸡的囊重比及囊指数 | 第53-55页 |
·试验鸡法氏囊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5页 |
·细胞非适应病毒对 SPF 鸡的致死率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VP1 蛋白影响 IBDV 的复制及致病性 | 第56-58页 |
·A 节段在 IBDV 的复制及致病性方面仍扮演重要角色 | 第58-59页 |
第四章 VP1 N 端 145-147 位氨基酸影响 IBDV 的致病性 | 第59-8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0-66页 |
·质粒、细胞和单克隆抗体 | 第60页 |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0-61页 |
·IBDV VP1 N 端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61-62页 |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62-63页 |
·病毒拯救 | 第63-64页 |
·细胞适应毒 IFA 检测 | 第64页 |
·拯救病毒电镜观察 | 第64页 |
·拯救病毒 RT-PCR 鉴定 | 第64页 |
·细胞适应病毒体外复制动力学研究 | 第64页 |
·细胞非适应病毒 ELD50的测定 | 第64-65页 |
·病毒致病性研究 | 第65页 |
·minigenome 质粒的构建 | 第65页 |
·VP1 聚合酶活性的检测 | 第65-66页 |
·结果 | 第66-78页 |
·IBDV VP1 N 端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66-67页 |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67页 |
·细胞适应病毒的鉴定 | 第67-68页 |
·细胞非适应病毒的鉴定 | 第68-69页 |
·细胞适应病毒体外复制动力学研究 | 第69-70页 |
·细胞非适应病毒 ELD50的测定 | 第70-71页 |
·试验鸡症状及剖检变化 | 第71页 |
·重组病毒体内复制动力学研究 | 第71-73页 |
·试验鸡的囊重比及囊指数 | 第73-74页 |
·试验鸡法氏囊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74-75页 |
·细胞非适应病毒对 SPF 鸡的致死率 | 第75-76页 |
·VP1 聚合酶活性的检测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85页 |
·VP1 N 端 145-147 位氨基酸存在 3 种独特的基序 | 第78页 |
·VP1 N 端 145-147 位氨基酸影响 IBDV 的致病性 | 第78-80页 |
·VP1 N 端 145-147 位氨基酸影响 IBDV 的复制 | 第80-81页 |
·VP1 聚合酶活性的改变是 145-147 位氨基酸影响 IBDV 复制及致病性的分子机制之一 | 第81-83页 |
·VP1 中心活性区及 C 端氨基酸影响 IBDV 的复制 | 第83-84页 |
·VP1 对 IBDV 复制及致病性影响具有多位点效应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影响 IBDV VP1 聚合酶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85-1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6-91页 |
·细胞、抗体和载体 | 第86页 |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86页 |
·IBDV VP3 蛋白对 VP1 聚合酶活性的影响 | 第86页 |
·α-半乳糖苷酶定量分析实验 | 第86-87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基因的扩增及克隆 | 第87-88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荧光定量 PCR 的建立 | 第88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在细胞及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 第88页 |
·IBDV VP1 蛋白与宿主 eIF4AII 相互作用研究 | 第88-90页 |
·宿主 eIF4AII 对 IBDV 复制的影响 | 第90-91页 |
·宿主 eIF4AII 对 IBDV VP1 聚合酶活性的影响 | 第91页 |
·结果 | 第91-106页 |
·IBDV VP3 影响 VP1 聚合酶活性 | 第91-92页 |
·α-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92-93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基因的扩增及克隆 | 第93-94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荧光定量 PCR 的建立 | 第94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在组织及细胞中的分布 | 第94-95页 |
·宿主翻译起始因子 eIF4AII 与 IBDV VP1 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95-100页 |
·宿主 eIF4AII 对 IBDV 复制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宿主 eIF4AII 对 IBDV VP1 聚合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讨论 | 第106-111页 |
·IBDV VP3 蛋白是 VP1 发挥聚合酶活性的必要因素 | 第106-107页 |
·宿主 eIF4AII 因子与 IBDV VP1 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107-108页 |
·eIF4AII 抑制 VP1 聚合酶活性是抑制 IBDV 复制的分子机制之一 | 第108-109页 |
·VP1 N 端 145-147 位氨基酸基序聚合酶活性的差异与 VP3 或 eIF4AII 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