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调焦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 2 自动调焦的原理和方法 | 第14-19页 |
| ·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自动调焦的基本原理 | 第15页 |
| ·自动调焦的基本方法 | 第15-19页 |
| ·传统的自动调焦方法 | 第15-16页 |
| ·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调焦方法 | 第16-19页 |
| 3 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的研究 | 第19-41页 |
| ·图像预处理 | 第19-21页 |
| ·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的评价准则 | 第21-22页 |
| ·基于空间域的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22-24页 |
| ·传统的梯度函数 | 第22-23页 |
| ·灰度熵函数 | 第23-24页 |
| ·梯度函数与灰度熵函数的调焦曲线 | 第24页 |
| ·梯度阈值评价函数 | 第24-30页 |
| ·阈值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梯度阈值评价函数的计算步骤 | 第26-2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 ·频率域的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30-41页 |
| ·频谱函数 | 第31-37页 |
| ·功率谱评价函数 | 第37-41页 |
| 4 调焦窗口的选择 | 第41-49页 |
| ·选择调焦窗口必要性 | 第41-42页 |
| ·选择调焦窗口的方法 | 第42-44页 |
| ·中心取窗法 | 第42-43页 |
| ·多点取窗法 | 第43页 |
| ·非均匀采样取窗法 | 第43-44页 |
| ·自适应选择调焦窗口 | 第44-49页 |
| ·最大类间方差准则 | 第44-45页 |
|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45-46页 |
| ·自适应调焦窗口选择流程 | 第46-4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5 调焦搜索策略简介 | 第49-56页 |
| ·常用的调焦搜索方法 | 第49-53页 |
| ·Fibonacci 搜索法 | 第49-50页 |
| ·黄金搜索法 | 第50-51页 |
| ·函数逼近搜索法 | 第51页 |
| ·爬山搜索法 | 第51-53页 |
| ·本文的调焦搜索算法 | 第53-56页 |
| 6 自动调焦系统设计 | 第56-73页 |
| ·DSP 系统概述及其开发平台简介 | 第56-62页 |
| ·DSP 芯片的结构及特点 | 第56页 |
| ·达芬奇(DaVinci)处理器 | 第56-57页 |
| ·TMS320DM6437 简介 | 第57-60页 |
| ·DSP 软件开发平台 | 第60-62页 |
| ·自动调焦系统设计 | 第62-69页 |
| ·系统硬件平台结构 | 第62-63页 |
|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第63-6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总结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