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钢铁生产物流系统概述 | 第15-24页 |
·钢铁生产流程概述 | 第15-16页 |
·钢铁生产流程特点及复杂性 | 第16-18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 | 第18-19页 |
·复杂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研究现状 | 第24-37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与生产调度关系 | 第24-25页 |
·钢铁生产调度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及生产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 第33-3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7-43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37-39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0-43页 |
第二章 Agent建模理论与仿真方法 | 第43-71页 |
·引言 | 第43页 |
·多Agent系统概述 | 第43-53页 |
·Agent技术 | 第44-49页 |
·多Agent系统 | 第49-53页 |
·多Agent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53-69页 |
·多Agent系统建模 | 第53-54页 |
·多Agent系统仿真 | 第54-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三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建模与仿真 | 第71-127页 |
·钢铁生产流程分析 | 第71-73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多Agent仿真模型 | 第73-85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系统 | 第74-77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Agent类型和结构 | 第77-85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模型关键技术 | 第85-119页 |
·Agent关系描述 | 第85-88页 |
·Agent通信描述 | 第88-90页 |
·Agent行为Petri网建模 | 第90-110页 |
·Agent交互行为Petri网建模 | 第110-119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运输系统 | 第119-126页 |
·运输系统重要性分析 | 第119页 |
·运输系统特点分析 | 第119-120页 |
·运输系统中工序和工位关系描述 | 第120-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四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系统设计 | 第127-141页 |
·MaSE方法和AgentTool工具介绍 | 第127-130页 |
·MaSE方法简介 | 第127-129页 |
·AgentTool工具简介 | 第129-130页 |
·基于MaSE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设计 | 第130-140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模型的系统目标获取 | 第130-132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应用用例设计 | 第132-133页 |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中角色提炼 | 第133-135页 |
·仿真系统中Agent类的创建 | 第135-136页 |
·仿真系统中Agent间对话的构建 | 第136-139页 |
·仿真系统中Agent类的设计与组装 | 第139-140页 |
·系统设计 | 第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五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系统实现 | 第141-179页 |
·系统开发平台 | 第141-143页 |
·基于AnyLogic平台的Agent的建模方法 | 第142-143页 |
·基于AnyLogic平台的Agent交互 | 第143页 |
·系统设计概述 | 第143-147页 |
·系统设计背景 | 第143-146页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46-147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47-149页 |
·仿真模型结构功能设计 | 第147-148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148-149页 |
·系统软件实现 | 第149-178页 |
·仿真模型的程序实现 | 第149-175页 |
·参数设定与模型仿真界面 | 第175-176页 |
·模型运行结果表达 | 第176-178页 |
·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六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模型检验与仿真实验 | 第179-205页 |
·仿真模型检验 | 第179-184页 |
·昆钢生产工艺数据统计分析 | 第179-181页 |
·仿真条件 | 第181-183页 |
·仿真结果 | 第183-184页 |
·生产条件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 第184-203页 |
·仿真实验设计 | 第184-188页 |
·生产模式Ⅰ仿真分析 | 第188-195页 |
·生产模式Ⅱ仿真分析 | 第195-203页 |
·小结 | 第203-20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05-209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205-207页 |
·工作展望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5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第225-227页 |
附录B | 第227-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