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强化还原低品位钛精矿新工艺及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攀枝花钛资源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钛精矿固相还原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2-13页 |
·冶金工业中的外场强化技术 | 第13-23页 |
·微波强化处理技术 | 第13-19页 |
·机械力化学活化强化处理技术 | 第19-23页 |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分析 | 第25-66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原料 | 第25-35页 |
·钛精矿 | 第25-31页 |
·氧化钛铁矿 | 第31-35页 |
·介电特性 | 第35-55页 |
·介电特性及测定的意义 | 第35页 |
·反射法介电特性的测试 | 第35-38页 |
·钛精矿介电特性测试结果 | 第38-55页 |
·钛精矿及相关物质微波升温特性测试 | 第55-64页 |
·测试设备 | 第55-56页 |
·测试结果 | 第56-64页 |
·本章小节 | 第64-66页 |
第三章 钛精矿配碳球团微波强化还原 | 第66-111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备 | 第67-69页 |
·实验流程与实验设备 | 第67-68页 |
·分析表征方法 | 第68-69页 |
·含碳球团微波强化还原条件实验 | 第69-79页 |
·氧化条件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 第70页 |
·配碳量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添加剂种类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 第71-76页 |
·还原温度和保持时间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还原钛铁矿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77-79页 |
·含碳球团微波强化还原优化实验 | 第79-87页 |
·优化方法 | 第79-80页 |
·实验设计 | 第80-81页 |
·实验结果 | 第81-82页 |
·回归分析 | 第82-86页 |
·工艺参数优化 | 第86-87页 |
·含碳球团微波强化还原与常规还原对比 | 第87-101页 |
·常规还原实验设备 | 第87页 |
·温度对还原金属化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还原过程相转变及类质同象分析 | 第88-95页 |
·还原过程显微形貌分析 | 第95-101页 |
·铁晶粒生长动力学 | 第101-110页 |
·晶粒生长动力学方程 | 第101-103页 |
·K-S铁晶粒生长模型分析 | 第103-107页 |
·A-E铁晶粒生长模型分析 | 第107-110页 |
·本章小节 | 第110-111页 |
第四章 钛精矿机械活化微波协同强化还原 | 第111-165页 |
·引言 | 第111-112页 |
·机械力对钛精矿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影响 | 第112-126页 |
·实验原料、方法与实验设备 | 第112页 |
·钛铁矿结构及形态变化 | 第112-124页 |
·钛铁矿反应特性分析 | 第124-126页 |
·活化钛铁矿的微波还原探索实验研究 | 第126-133页 |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备 | 第126-12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7-133页 |
·活化钛铁矿的微波还原优化实验研究 | 第133-143页 |
·实验设计 | 第133-134页 |
·实验结果及回归分析 | 第134-137页 |
·还原工艺参数优化 | 第137-138页 |
·还原产物XRD分析 | 第138-141页 |
·还原产物SEM形貌分析 | 第141-143页 |
·常规加热等温还原表观动力学 | 第143-150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143-14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6-150页 |
·微波非等温还原表观动力学 | 第150-164页 |
·试验装置、条件及方法 | 第152-15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53-159页 |
·还原产物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159-164页 |
·本章小节 | 第164-165页 |
第五章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第165-169页 |
·结论 | 第165-16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绩 | 第170-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