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钩木霉Y01的分离、鉴定与固态发酵产孢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木霉菌 | 第12-21页 |
| ·木霉菌的分类 | 第12-13页 |
| ·木霉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3-14页 |
| ·我国木霉菌菌种资源 | 第14-15页 |
| ·木霉菌的应用 | 第15-18页 |
| ·木霉菌的生防机制 | 第18-21页 |
| ·固态发酵 | 第21-26页 |
| ·固态发酵的定义 | 第22页 |
| ·固态发酵的应用 | 第22-24页 |
| ·固态发酵的优越性 | 第24页 |
| ·木霉菌的固态发酵 | 第24-2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木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谱 | 第28-39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8-29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9页 |
| ·木霉菌的分离 | 第29-30页 |
| ·菌种的保藏与活化 | 第30页 |
| ·木霉菌的形态研究 | 第30页 |
| ·木霉菌的基因序列鉴定 | 第30-31页 |
| ·木霉菌的抑菌实验 | 第3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1-38页 |
| ·木霉菌的形态学 | 第31-33页 |
| ·木霉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3-34页 |
| ·木霉菌的抑菌实验 | 第34-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侧钩木霉菌产孢条件的优化 | 第39-55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菌株 | 第39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9-40页 |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40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页 |
| ·发酵产物处理及孢子得率的计算 | 第40-41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41页 |
| ·培养基组合优化方案 | 第41页 |
| ·培养条件优化实验 | 第4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1-54页 |
| ·单因素筛选实验 | 第41-46页 |
| ·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46-52页 |
| ·培养条件优化实验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木霉菌浅盘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 第55-60页 |
| ·前言 | 第5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5页 |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55页 |
| ·发酵过程控制 | 第55-56页 |
| ·发酵产物处理 | 第5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6-58页 |
| ·培养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56页 |
| ·初始水含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料层厚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57页 |
| ·发酵过程曲线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附录 | 第70-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