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导论 | 第13-25页 |
一、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 | 第13-16页 |
二、选题的学科特点、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四、论文内容章节介绍 | 第23-25页 |
第一章 芬兰对中国的发现与认识 | 第25-37页 |
第一节 芬兰民族意识及芬兰语文学的源起 | 第25-29页 |
第二节 芬兰对中国的早期认识 | 第29-37页 |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上半期对中国文化的翻译 | 第37-60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37-41页 |
第二节 对儒、释、道的芬兰语翻译 | 第41-48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翻译:小说、诗词作品相续出现 | 第48-60页 |
第三章 五十年代:繁荣的十年 | 第60-85页 |
第一节 关注新中国 | 第60-64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翻译的迅速增长 | 第64-78页 |
第三节 左翼人士翻译中国当代作品 | 第78-85页 |
第四章 二十世纪下半期对中国文化的翻译:起伏的四十年 | 第85-110页 |
第一节 六十年代:开始关注古典小说的翻译 | 第86-90页 |
第二节 七十年代:红色的左翼思想影响 | 第90-96页 |
第三节 八十年代——回归哲学宗教 | 第96-102页 |
第四节 九十年代_通过海外关注文革 | 第102-110页 |
第五章 新世纪的百花齐放 | 第110-122页 |
第一节 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回归 | 第110-117页 |
第二节 关注当代文学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小说读本还是历史读本:海外华人作品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诗词的翻译 | 第122-133页 |
第一节 诗词的系统译介 | 第122-127页 |
第二节 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第127-133页 |
第七章 译者的变化:转译到直译 | 第133-142页 |
第一节 文化精英的翻译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汉语译者:从传教士到汉学家 | 第136-142页 |
一、早期传教士 | 第137-140页 |
二、芬兰汉语译者的培养 | 第140-142页 |
第八章 结论—反思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 第142-147页 |
一、起步晚、发展快、转译多 | 第142-143页 |
二、重文哲、轻史学 | 第143-145页 |
三、汉学与翻译并行发展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附录:中国文化的芬译目录 | 第156-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