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突变体LBT抗低硼胁迫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硼的特点 | 第11页 |
| ·植物体内硼的含量与分布 | 第11页 |
| ·植物中硼的营养功能 | 第11-14页 |
| ·硼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第11-13页 |
| ·硼参与细胞壁物质的合成 | 第11-12页 |
| ·硼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12页 |
| ·硼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 | 第12-13页 |
| ·硼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 ·拟南芥中硼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被动扩散和通道介导的硼酸转运 | 第14-15页 |
| ·硼外向转运子介导的硼的木质部装载 | 第15页 |
| ·拟南芥中硼运输系统的调控 | 第15-16页 |
| ·根中硼的径向运输 | 第16-17页 |
| ·地上部硼的分配 | 第17页 |
| ·与硼有关的转基因植物 | 第17-19页 |
| 2 研究目的、基础、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基础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抗低硼胁迫的生理机理 | 第20页 |
| ·突变体叶片细胞结构和根系构型分析 | 第20页 |
| ·耐低硼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3 拟南芥突变体LBT硼的吸收与分配 | 第22-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水培实验营养液配方 | 第22页 |
| ·水培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 ·取样方法 | 第23页 |
| ·硼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 ·低硼胁迫下LBT和Col-0的表型特征 | 第23-25页 |
| ·LBT和Col-0地上部及其根系生物量的差异 | 第25-26页 |
| ·LBT和Col-0硼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4 根系形态和叶片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29-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植物材料及取样方法 | 第29页 |
| ·石蜡切片方法和步骤 | 第29-31页 |
| ·气孔观察方法 | 第31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 ·试剂及其配制 | 第31-32页 |
| ·所用器材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低硼胁迫下两生态型间根系形态的差异 | 第32-35页 |
| ·LBT和Col-0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 | 第35-36页 |
| ·低硼胁迫下两生态型叶片气孔的差异 | 第36-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LBT根系形态与耐低硼胁迫的关系 | 第39页 |
| ·LBT叶片细胞结构与耐低硼胁迫的关系 | 第39-41页 |
| 5 LBT硼吸收转运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1-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1页 |
| ·基因表达引物 | 第41页 |
|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41-45页 |
| ·试验设置和取样 | 第41-42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 ·逆转录和PCR扩增程序 | 第43-44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和程序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 ·苗期和花期硼相关基因半定量PCR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 ·苗期根和地上部硼相关基因定量PCR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四个硼处理下根中硼相关基因定量PCR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6 缺硼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的方法 | 第52-5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 ·MS培养基储备液的配制 | 第52页 |
| ·培养方法 | 第52-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 ·直播方式培养 | 第53页 |
| ·移栽方式培养 | 第53-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 ·总结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