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植物青枯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育种研究 | 第15-16页 |
·引种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育种 | 第15页 |
·常规杂交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育种 | 第15-16页 |
·2n配子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育种 | 第16页 |
·转基因技术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育种 | 第16页 |
·体细胞杂交技术与马铃薯抗性育种 | 第16-18页 |
·体细胞杂交创制马铃薯抗晚疫病新种质 | 第16-17页 |
·体细胞杂交创制马铃薯抗低温糖化新种质 | 第17页 |
·体细胞杂交创制马铃薯抗寒新种质 | 第17页 |
·体细胞杂交创制马铃薯抗青枯病新种质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三个杂交群体后代青枯病抗性资源的筛选 | 第19-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实生籽的消毒和培养 | 第19页 |
·青枯病抗性评价 | 第19-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30页 |
·三个杂交群体及其亲本发病株率及病指趋势 | 第20-22页 |
·三个杂交群体后代及其亲本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22-26页 |
·09HE002群体后代及其亲本青枯病抗性鉴定 | 第22-25页 |
·09HE008群体后代及其亲本青枯病抗性鉴定 | 第25页 |
·WD群体后代及其亲本青枯病抗性鉴定 | 第25-26页 |
·筛选得到的抗性株系间的青枯病抗性水平比较 | 第26-27页 |
·三个杂交群体间青枯病抗性的比较 | 第27-29页 |
·三个群体抗性材料间的青枯病抗性比较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通过体细胞融合技术创制优质多抗的马铃薯新种质 | 第31-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材料的扩繁 | 第31页 |
·原生质体培养各阶段培养基组成 | 第31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1-33页 |
·预处理 | 第32页 |
·酶解 | 第32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 第32页 |
·原生质体的活力检测 | 第32-33页 |
·原生质体电融合 | 第33页 |
·融合细胞的培养 | 第33-34页 |
·再生植株编号 | 第34页 |
·再生植株倍性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各融合亲本酶解条件的确定 | 第34-35页 |
·原生质体培养各阶段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情况 | 第36-39页 |
·融合亲本原生质体的培养及其植株再生 | 第36-38页 |
·融合细胞的培养及其植株再生 | 第38-39页 |
·再生植株的鉴定 | 第39-41页 |
·亲本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倍性测定 | 第39页 |
·cha及其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青枯病抗性鉴定 | 第39-40页 |
·cip-dihB_3C_1+cha愈伤组织再生植株青枯病抗性鉴定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2-48页 |
·马铃薯青枯病的遗传机制 | 第42页 |
·马铃薯对青枯病抗性分级标准 | 第42-43页 |
·室内青枯病菌接种时间及接种后统计时间 | 第43-44页 |
·各材料的青枯病发病株率及平均病指变化趋势 | 第44页 |
·不同材料和不同群体间的青枯病抗性差异比较 | 第44页 |
·融合方法及亲本基因型的选择 | 第44-45页 |
·再生植株的倍性变异 | 第45-46页 |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46-48页 |
·三个杂交群体后代材料的利用 | 第46页 |
·马铃薯对青枯病抗性分级标准实用性和通用性的验证 | 第46页 |
·亲本AC142和cha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利用 | 第46-47页 |
·融合组合再生植株的鉴定与利用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