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居群栝楼的种质资源评价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栝楼名称及产地分布考证 | 第12页 |
·栝楼植物学及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栝楼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繁殖技术研究 | 第13-15页 |
·种子繁殖 | 第13-14页 |
·分根繁殖和发根培养 | 第14页 |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 第14-15页 |
·生理特性研究 | 第15页 |
·炮制加工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药效成分研究 | 第16页 |
·栝楼的种质资源评价 | 第16-17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不同居群栝楼生理特性的研究 | 第18-2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种子发芽试验 | 第19页 |
·种子和根育苗试验 | 第19页 |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第19页 |
·净光合速率及光合日变化测定 | 第19-20页 |
·幼苗抗寒性试验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种子繁殖及分根繁殖 | 第20-21页 |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21-22页 |
·光合日变化及净光合速率 | 第22-23页 |
·幼苗抗寒性的比较 | 第23-25页 |
·低温胁迫对栝楼幼苗脯氨酸含量影响 | 第23-24页 |
·低温胁迫对栝楼幼苗丙二醛含量影响 | 第24页 |
·低温胁迫对栝楼幼苗SOD活性影响 | 第24-25页 |
·低温胁迫对栝楼幼苗POD活性影响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27页 |
·繁殖特性 | 第25-26页 |
·光合特性 | 第26页 |
·抗寒特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同居群栝楼产量性状的研究 | 第27-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果实产量统计 | 第27页 |
·果实性状统计 | 第27-28页 |
·熟性性状统计 | 第2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产量性状比较 | 第28-30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通径分析 | 第31-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不同居群栝楼药效成分的研究 | 第34-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9页 |
·瓜萎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瓜萎籽油的提取 | 第35页 |
·瓜蒌籽油的皂化、甲酯化 | 第35页 |
·GC-MS分析条件 | 第35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35页 |
·栝楼根葫芦素B含量测定 | 第35-3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6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材料前处理及样品测定液的制备 | 第36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6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36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36-37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37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37页 |
·瓜蒌皮多糖含量测定 | 第37-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样品的提取与处理 | 第37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7-38页 |
·样品测定 | 第38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38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38页 |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8-39页 |
·样品粗多糖含量的计算 | 第39页 |
·药效成分与果实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药效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瓜蒌籽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 | 第39-42页 |
·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建立及GC-MS解析 | 第39-41页 |
·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 | 第41-42页 |
·栝楼根葫芦素B含量 | 第42-44页 |
·瓜蒌皮多糖含量 | 第44-45页 |
·药效成分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药效成分聚类分析 | 第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不同居群栝楼加权打分综合评价 | 第48-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49页 |
·打分方法 | 第48-49页 |
·生理特性的打分 | 第48页 |
·产量性状的打分 | 第48页 |
·药效成分的打分 | 第48-49页 |
·计算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生理特性的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产量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50页 |
·药效成分的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综合评比得分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