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一、国内学者有关社会救助改革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二、国外学者关于资产建设理论的研究 | 第12-14页 |
| 三、国内学者关于资产建设理论的研究 | 第14-16页 |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6-20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状况与内在缺陷 | 第20-28页 |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0-24页 |
| 一、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 第20-22页 |
| 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缺陷 | 第24-28页 |
| 一、产生了福利依赖 | 第24-25页 |
| 二、忽视了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 第25-27页 |
| 三、忽视了边缘群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引入资产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8-39页 |
| 第一节 资产建设理论探讨 | 第28-30页 |
| 一、资产建设理论概述 | 第28页 |
| 二、资产建设模型 | 第28-30页 |
| 三、主要实践形式——个人发展账户 | 第30页 |
| 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引入资产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0-33页 |
| 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引入资产建设的必要性 | 第31页 |
|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引入资产建设的可行性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我国目前资产建设相关试点分析与总结 | 第33-39页 |
| 一、公益性小额信贷 | 第33-35页 |
| 二、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 | 第35-37页 |
| 三、台北市家庭发展账户 | 第37-38页 |
| 四、试点总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资产建设在世界各地的实践经验 | 第39-48页 |
| 第一节 个人发展账户型的“美国梦”工程 | 第39-41页 |
| 一、“美国梦”工程实施概况 | 第39-40页 |
| 二、“美国梦”工程实践结果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以资产为基础的英国福利政策 | 第41-43页 |
| 一、儿童信托基金 | 第41-42页 |
| 二、储蓄通道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以资产为基础的韩国福利政策 | 第43-44页 |
| 一、儿童发展账户 | 第43页 |
| 二、个人发展账户 | 第43-44页 |
| 第四节 国外资产建设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 一、资产建设型救助项目的发展对象是具有收入能力的群体 | 第44页 |
| 二、制度实施的基础是政府支持和非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 第44-45页 |
| 三、资产建设型制度设计要符合国情 | 第45页 |
| 四、鼓励自愿参加 | 第45页 |
| 五、要与现有的救助项目相结合 | 第45-46页 |
| 第五节 资产建设的局限性 | 第46-48页 |
| 一、对象的局限性 | 第46页 |
| 二、筹资的局限性 | 第46页 |
| 三、管理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 四、实施的时段性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引入资产建设要素的模式构建 | 第48-55页 |
| 第一节 基本制度的设计 | 第48-51页 |
| 一、前提条件的确定 | 第48-49页 |
| 二、具体设计 | 第49-51页 |
| 第二节 已有社会救助项目与资产建设型社会救助项目有机结合 | 第51页 |
| 第三节 相关配套政策的探讨 | 第51-55页 |
| 一、在银行设立专门的个人发展账户 | 第52页 |
| 二、重视监管问题,规范处理措施 | 第52-53页 |
| 三、加强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 | 第53页 |
| 四、鼓励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植 | 第53-54页 |
| 五、完善退出机制 | 第54页 |
| 六、健全相关法律保障 | 第54-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