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8-19页 |
四、论文研究的重点 | 第19页 |
五、论文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六、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章 行政补偿的内涵和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第一节 行政补偿的内涵 | 第21-25页 |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补偿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行政补偿的原则 | 第22-23页 |
三、行政补偿的程序 | 第23页 |
四、行政补偿的性质和构成要件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行政补偿的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一、善治角度下分析行政补偿理论 | 第25页 |
二、从公民权利出发分析行政补偿理论 | 第25-26页 |
三、行政补偿与其它行政行为的区分 | 第26-27页 |
四、行政补偿的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的制度安排及实施状况分析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的制度分析 | 第28-30页 |
一、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制度具体的规定 | 第28-29页 |
二、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制度的特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实施状况分析 | 第30-34页 |
一、政府在拆迁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 | 第30-31页 |
二、政府与“开发商”有共同的利益 | 第31-32页 |
三、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公共利益”的含义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存在的问题 | 第34-45页 |
第一节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4-37页 |
一、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补偿法 | 第34-35页 |
二、完全补偿变成适当补偿 | 第35-36页 |
三、部分行政补偿有悖平等原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缺乏健全的补偿程序 | 第37-39页 |
一、缺少行政补偿的时限程序 | 第37页 |
二、缺乏行政补偿的实施步骤程序 | 第37-38页 |
三、没有将公众参与纳入补偿程序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方式过于单调 | 第39-41页 |
一、现房安置方式过于单调 | 第39页 |
二、资金补充方式比较单一 | 第39-40页 |
三、缺乏对公民长远利益的考虑 | 第40-41页 |
第四节 行政补偿范围太窄 | 第41-43页 |
一、没有纳入间接损失 | 第41页 |
二、缺乏对人身权补偿的规定 | 第41-42页 |
三、缺少对公民土地使用权的规定 | 第42-43页 |
第五节 对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 | 第43-45页 |
一、以公共利益为名进行商业盈利 | 第43页 |
二、部分政府假借公共利益大搞卖地拆迁 | 第43-44页 |
三、假借政企合作公共利益之名进行高档住宅建设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的经验借鉴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南京市政府拆迁的经验 | 第45-49页 |
一、拆迁政策调整到位 | 第45-46页 |
二、拆迁工作程序规范到位 | 第46-47页 |
三、拆迁补偿落实到位 | 第47-48页 |
四、社会综合保障落实到位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济南市政府拆迁的经验 | 第49-53页 |
一、拆迁政策与市场规律接轨 | 第49-51页 |
二、用机制保证阳光操作,取信于民 | 第51页 |
三、转变作风,强化服务,以人为本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补偿的对策 | 第53-66页 |
第一节 制定统一的《行政补偿法》 | 第53-56页 |
一、明确行政补偿的原则 | 第53-54页 |
二、进一步明确行政补偿的范围 | 第54-55页 |
三、明确行政补偿的标准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健全行政补偿程序 | 第56-58页 |
一、行政权的运作不背离法律宗旨 | 第56-57页 |
二、行政相对人寻求法律救济时提供具体的范围和理由 | 第57-58页 |
第三节 丰富行政补偿的方式 | 第58-61页 |
一、对相对人发放股权补偿 | 第58-59页 |
二、对相对人进行社会保险补偿 | 第59-60页 |
三、劳动与就业机会的供给 | 第60-61页 |
第四节 扩大行政补偿的范围 | 第61-63页 |
一、全面考虑公民的损失 | 第61-62页 |
二、把公民人身权的损失纳入补偿范围 | 第62-63页 |
第五节 正确界定以公共利益为名的征地和盈利性征地 | 第63-66页 |
一、对以公共利益为名的征地项目进行网站公布 | 第63-64页 |
二、对盈利性的征地项目要求公众参与和监督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