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以焦作市为例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关于耕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内涵 | 第15页 |
·关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15-17页 |
·关于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外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2 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 | 第25-33页 |
·耕地集约利用内涵 | 第25页 |
·耕地集约利用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5-26页 |
·耕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6-27页 |
·区位论 | 第27页 |
·农地利用效益分析理论 | 第27-29页 |
·耕地集约利用的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特尔菲法 | 第29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9-30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3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3-43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科学性、前瞻性与操作性兼顾原则 | 第33页 |
·综合性与主导性并重 | 第33页 |
·动态性和区域性原则 | 第33页 |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34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7-41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8-39页 |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39-40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40页 |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 第40-41页 |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问题 | 第41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41页 |
·评价分值的计算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焦作市(全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3-53页 |
·焦作市概况 | 第43页 |
·地理位置 | 第43页 |
·自然状况 | 第43页 |
·社会经济 | 第43页 |
·焦作市耕地集约利用概况 | 第43-47页 |
·耕地投入强度 | 第44-45页 |
·耕地利用程度 | 第45页 |
·耕地产出效果 | 第45-46页 |
·耕地持续状况 | 第46-47页 |
·焦作市(全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7-52页 |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48-50页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结果 | 第51页 |
·评价结果的确定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焦作市(全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 第53-71页 |
·耕地集约利用综合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53-66页 |
·焦作市耕地集约利用综合因素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53-56页 |
·各县(市)区耕地集约利用综合因素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56-59页 |
·各县(市)区耕地集约利用综合因素的空间差异特征 | 第59-63页 |
·各县(市)区耕地集约利用综合因素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63-66页 |
·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66-70页 |
·焦作市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66-67页 |
·各县(市)区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67页 |
·各县(市)区耕地集约利用度的空间差异特征 | 第67-69页 |
·各县(市)区耕地集约利用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焦作市典型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 | 第71-81页 |
·典型区域概况 | 第71-72页 |
·典型区域抽样调查情况 | 第72-73页 |
·典型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认知调查 | 第73-76页 |
·典型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7 推进焦作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措施 | 第81-85页 |
·加强宣传,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意识 | 第81页 |
·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 第81-82页 |
·大力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 第82页 |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 | 第82-83页 |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耕地集约的可持续发展 | 第83-85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点 | 第86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Ⅰ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结果 | 第91-95页 |
附录Ⅱ 评价最终结果 | 第95-103页 |
附录Ⅲ 全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 第103-105页 |
附录Ⅳ 典型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调查问卷(农户类) | 第105-107页 |
附录Ⅴ 典型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 第107-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11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