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耕地压力评价及预测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耕地压力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国外耕地压力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国内耕地压力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8页 |
·技术路线和调研内容 | 第18-21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调研内容 | 第19-21页 |
2 耕地压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模型构建 | 第21-33页 |
·耕地压力内涵 | 第21页 |
·耕地压力相关的概念 | 第21页 |
·耕地压力内涵 | 第21页 |
·耕地压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耕地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21-22页 |
·人地关系原理 | 第22-23页 |
·耕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3-25页 |
·食物安全理论 | 第25-26页 |
·现有耕地压力评价模型的特点 | 第26-28页 |
·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 第26-27页 |
·人均耕地警戒值模型 | 第27页 |
·耕地生态压力指数模型 | 第27-28页 |
·构建耕地压力评价模型 | 第28-32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食物消费需求量结构研究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实例分析 | 第33-5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5页 |
·研究区域总体概况 | 第3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3-34页 |
·研究区域生态分区 | 第34-35页 |
·焦作市耕地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耕地非农化是焦作市所面临的主要耕地压力 | 第35页 |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耕地的压力 | 第35-36页 |
·农业生态结构变化对耕地的压力 | 第36页 |
·食物安全对耕地构成的压力 | 第36-37页 |
·焦作市耕地压力评价 | 第37-47页 |
·研究时段的界定和数据的预处理 | 第37页 |
·焦作市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 第37-39页 |
·焦作市人口数量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焦作市食品作物产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43页 |
·人均粮食需求量 | 第43-45页 |
·耕地压力指数计算 | 第45-46页 |
·耕地压力分析与结论 | 第46-47页 |
·焦作市各县(市)区耕地压力地域差异 | 第47-50页 |
·各县(市)区人均耕地差异 | 第47页 |
·各县(市)区耕地压力指数地域差异 | 第47-48页 |
·各县(市)区耕地压力地域差异 | 第48-50页 |
·农户对耕地压力认知分析 | 第50-53页 |
·调查问卷设置的主要内容 | 第50页 |
·受访农户特征和对耕地压力的认知 | 第50-53页 |
·受访农户对减少耕地压力措施的认知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4 焦作市耕地压力预测 | 第55-63页 |
·焦作市人口预测 | 第55-56页 |
·灰色GM(1,1)建模基理 | 第55-56页 |
·焦作市人口预测 | 第56页 |
·焦作市耕地面积预测 | 第56-57页 |
·焦作市食物播面单产预测 | 第57-59页 |
·影响焦作市食物播面单产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7-59页 |
·焦作市食物播面单产预测 | 第59页 |
·耕地复种指数选取 | 第59-60页 |
·食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例预测 | 第60页 |
·焦作市食物自给率预测 | 第60-61页 |
·人均食物消费量确定 | 第61页 |
·耕地压力指数测算及分析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3-67页 |
·结论 | 第63页 |
·对策及建议 | 第63-67页 |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 第63-64页 |
·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64-65页 |
·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率 | 第65页 |
·积极开展耕地开发整理工作 | 第65页 |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 第65-66页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