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高中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 | 第18-26页 |
(一) “问题”与”问题意识” | 第18-20页 |
1. “问题” | 第18-19页 |
2. “问题意识” | 第19-20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1. 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 | 第20页 |
2. 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 第20-21页 |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 第21-22页 |
4. 顺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三) 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依据 | 第23-24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了条件 | 第24页 |
3. 高中生的特点为政治课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奠定了基础 | 第24-25页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 第25-26页 |
1. 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意识形成的氛围 | 第25页 |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 第25-26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 第26-31页 |
(一) 取得的成绩 | 第26-27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1.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第27-28页 |
2. 学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 | 第28-31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 第31-37页 |
(一)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31-33页 |
1、 心理因素 | 第31-32页 |
2. 知识能力障碍 | 第32-33页 |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33-35页 |
1. 教师权威障碍,不能正确对待提问题的学生 | 第33页 |
2.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33-34页 |
3. 教师自身的能力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第34-35页 |
(三) 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35-37页 |
1. 应试教育的束缚 | 第35-36页 |
2. 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施策略 | 第37-52页 |
(一) 转变观念,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扫除阻碍 | 第37-42页 |
1. 转变传统的教师观,重新认识教师角色 | 第37页 |
2. 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 第37-39页 |
3. 转变教师学习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 第39页 |
4. 转变学生的认识偏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第39-42页 |
(二) 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 | 第42-43页 |
1.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 第42-43页 |
2.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43页 |
(三)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 第43-44页 |
(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 第44-50页 |
1. 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 第44-47页 |
2. 以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 第47-48页 |
3. 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 第48-49页 |
4. 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 第49-50页 |
(五)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50-52页 |
1. 注重教学评价对师生的促进作用 | 第50-51页 |
2. 教学评价的标准应多元化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附录1 | 第53-55页 |
附录2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