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富水隧道地下水预测及力学特性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现状第12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主要研究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地下水预测模型研究第18-41页
   ·目前预测理论及方法概论第18-22页
     ·近似方法第19页
     ·论计算法第19-22页
     ·数值法第22页
     ·随机数学方法第22页
   ·地下水预测方法的选择第22页
   ·地下水预测的几个基本问题第22-25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简介第23页
     ·模糊变换第23页
     ·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第23-24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中权重的确定第24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中评判结果的处理第24-25页
   ·地下水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第25-30页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26页
     ·评价指标值的确定第26-30页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0-34页
   ·各级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第34页
   ·地下水预测模型在康家楼隧道的应用第34-40页
     ·ZK69+695~ZK69+800段涌水量预测第35-36页
     ·ZK70+750~ZK70+930段涌水量预测第36-38页
     ·ZK71+100~ZK71+300段涌水量预测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基于地下水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第41-65页
   ·康家楼隧道试验段工程概况第41-46页
     ·地下水对结构物理影响第41-44页
     ·施工概况第44-46页
   ·地下水对结构安全性影响第46-52页
     ·地下水对结构物理化学影响第46-48页
     ·地下水对结构力学影响第48-52页
   ·康家楼隧道信息化监测技术第52-57页
     ·康家楼隧道监控量测目的第52-53页
     ·康家楼隧道监控量测意义第53页
     ·康家楼隧道监控量测内容及方法第53-57页
   ·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第57-64页
     ·拱顶沉降与收敛量测分析第57-59页
     ·围岩背后的水压力量测与分析第59-60页
     ·围岩与初期支护间的压力量测与分析第60-62页
     ·初期支护钢拱架应力量测与分析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康家楼隧道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第65-100页
   ·FLAC在三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第65-66页
   ·康家楼隧道第一种工况计算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66-73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云图及分析第67-69页
     ·隧道开挖后掌子面位移图及分析第69-70页
     ·隧道开挖后拱顶位移云图及分析第70-72页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第72-73页
   ·康家楼隧道第二种工况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73-79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3页
     ·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云图及分析第73-75页
     ·隧道开挖后掌子面位移图及分析第75-76页
     ·隧道开挖后拱顶位移云图及分析第76-78页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第78-79页
   ·康家楼隧道第三种工况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79-85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9页
     ·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云图及分析第79-81页
     ·隧道开挖后掌子面位移图及分析第81-82页
     ·隧道开挖后拱顶沉降云图及分析第82-84页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第84-85页
   ·康家楼隧道第四种工况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85-91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85页
     ·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云图及分析第85-87页
     ·隧道开挖后掌子面位移图及分析第87-88页
     ·隧道开挖后拱顶沉降云图及分析第88-90页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第90-91页
   ·康家楼隧道第五种工况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91-97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91页
     ·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云图及分析第91-93页
     ·隧道开挖后掌子面位移图及分析第93-95页
     ·隧道开挖后拱顶沉降云图及分析第95-97页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第97页
   ·不同工况对比分析第97-99页
     ·第一种与第二种工况对比分析第97-98页
     ·第三种与第四种工况对比分析第98-99页
     ·第四种与第五种工况对比分析第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0-101页
   ·建议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逃逸事故的特征因素分析
下一篇:城市偏远区域需求响应式运输与常规公交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