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 创业 | 第12-13页 |
2. 大学生创业教育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4-16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二、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 第18-25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二) 现有模式 | 第20-22页 |
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 第20页 |
2. 以实体化、职能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机构来推进创业教育的模式 | 第20-21页 |
3. 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 第21-22页 |
(三) 存在问题 | 第22-25页 |
1. 功利性倾向明显 | 第22-23页 |
2. 理论研究的缺乏 | 第23页 |
3. 创业社会认知不够 | 第23-24页 |
4. 匮乏的师资队伍 | 第24页 |
5. 创业教育环境欠佳 | 第24-25页 |
三、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 第25-43页 |
(一) 把握真正内涵 | 第25-29页 |
1. 重在培养开创个性 | 第25-26页 |
2. 纳入整体育人体系 | 第26-27页 |
3. 实现人生价值途径 | 第27-29页 |
4. 创新教育的深化 | 第29页 |
(二) 实现四个转变 | 第29-35页 |
1. 从功利性的创业教育向增强民族创新力的战略转变 | 第30-31页 |
2. 从增加就业的权宜之计向提升就业层次的高度转变 | 第31-32页 |
3. 从粗放的创业实践教育向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转变 | 第32-33页 |
4. 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变 | 第33-35页 |
(三) 构建合理导向 | 第35-43页 |
1. 战略性导向的目标体系 | 第35-36页 |
2. 系统性导向的内容体系 | 第36-38页 |
3. 开放性导向的方法体系 | 第38-39页 |
4. 基础性导向的保障体系 | 第39-41页 |
5. 科学性导向的评价体系 | 第41-43页 |
四、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