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一、导论 | 第10-22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 核心概念 | 第14-17页 |
1. 生育行为 | 第14-15页 |
2. 农村生育行为 | 第15页 |
3. 生育间隔期 | 第15页 |
4. 生育力与生育率 | 第15-16页 |
5. 生育文明 | 第16-17页 |
(五) 山后村与山后村孔氏概况 | 第17-19页 |
1. 山后村概况 | 第17-18页 |
2. 山后村孔氏概况 | 第18-19页 |
(六) 调查与数据资料 | 第19-21页 |
1. 田野调查:山后村实地调查 | 第19页 |
·09 年《孔氏砾山宗谱》 | 第19-20页 |
3. 山后村(大队)会议记录 | 第20页 |
4. 义桥镇(公社、乡)广播稿、山后村、义桥镇、萧山区(县、市)档案资料 | 第20页 |
5. 《萧山县志》、《萧山市志》、《义桥镇志》、《山后村志》以及《萧山年鉴》 | 第20-21页 |
(七)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 比较方法 | 第21页 |
2. 长时段 | 第21页 |
3. 计量方法 | 第21-22页 |
二、生育行为与社会变迁 | 第22-50页 |
(一) 生育知识的获取 | 第22-23页 |
(二) 怀孕与生育 | 第23-34页 |
1. 初孕与初育 | 第23-29页 |
2. 生育数量 | 第29-33页 |
3. 生育压力 | 第33-34页 |
(三) 生育间隔期—生育率与生育力的历史考察 | 第34-41页 |
1. 18世纪—1949年的生育间隔期 | 第34-35页 |
2. 1950—1970年的生育间隔期 | 第35-36页 |
3. 1971—1978年的生育间隔期 | 第36页 |
4. 1979—2009年初婚年龄、二孩家庭生育间隔 | 第36-41页 |
(四) 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转变的影响 | 第41-49页 |
1. 山后村农村家庭的总体平均生育孩子状况 | 第41-44页 |
2. 1979—2009年山后村(大队)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情况分析 | 第44-46页 |
3. 政策允许生育二孩夫妇生育行为—生育二孩的审批权限与申请二孩生育 | 第46-49页 |
(五) 流产与避孕 | 第49-50页 |
三、生育意愿转变与责任伦理、政府公共政策 | 第50-54页 |
(一) 责任伦理与生育意愿中的孩子性别期待 | 第50-52页 |
(二) 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 第52-54页 |
四、农村生育文明建设建议 | 第54-62页 |
(一) 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1. 现状分析 | 第55-56页 |
2. 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二) 生育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 第57-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