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 ·研究问题和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 第12-20页 | 
| ·黄河流域 | 第12-14页 | 
| ·小波分析原理 | 第14-17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17-18页 | 
| ·逐步回归 | 第18-19页 | 
| ·资料来源及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存在问题及不足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第2章 黄河水沙条件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23-52页 | 
| ·黄河流域水沙条件变化规律 | 第23-27页 | 
| ·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27-36页 | 
| ·花园口站流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27-30页 | 
| ·花园口站含沙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30-32页 | 
| ·黄河下游其他主要测站水沙序列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32-36页 | 
| ·黄河上游水沙条件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36-41页 | 
| ·黄河上游主要测站流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37-39页 | 
| ·黄河上游主要测站含沙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性 | 第39-41页 | 
| ·黄河中游及渭河下游水沙序列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41-44页 | 
| ·黄河中游及渭河下游流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性 | 第41-43页 | 
| ·黄河中游及渭河下游含沙量序列多时间尺度特性 | 第43-44页 | 
| ·黄河干流大型水库运用对水沙序列多时间尺度的影响 | 第44-50页 | 
| ·黄河上游水库对水沙序列多时间尺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 ·黄河中游水库运用对中下游水沙序列多时间尺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3章 黄河平滩流量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52-85页 | 
| ·黄河流域主要测站平滩流量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 ·资料来源及测量方法 | 第52页 | 
| ·主要测站平滩流量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 ·黄河流域主要测站平滩流量多时间尺度特性 | 第54-57页 | 
| ·流量及含沙量变化对平滩流量的影响 | 第57-83页 | 
| ·花园口站水沙条件对平滩流量的影响 | 第57-62页 | 
| ·黄河下游其他测站水沙条件对平滩流量的影响 | 第62-73页 | 
| ·黄河上游及支流测站水沙条件对平滩流量的影响 | 第73-82页 | 
| ·平滩流量滞后响应时间与含沙量关系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4章 河床演变的驱动与响应模型 | 第85-102页 | 
| ·平滩流量滞后响应模型 | 第85-86页 | 
| ·平滩流量驱动与响应模型 | 第86-88页 | 
| ·驱动响应模型的解 | 第88-93页 | 
| ·体积比输沙率的小波分解 | 第88-90页 | 
| ·主要时间尺度下小波系数重构 | 第90-92页 | 
| ·主要时间尺度下小波系数表达式 | 第92-93页 | 
| ·驱动响应模型的解析解 | 第93页 | 
| ·驱动响应模型的应用 | 第93-101页 | 
| ·驱动响应模型在花园口站应用 | 第93-94页 | 
| ·驱动响应模型在黄河下游其他站应用 | 第94-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5章 黄河下游冲淤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性 | 第102-132页 | 
| ·黄河下游冲淤量的多时间尺度特性 | 第102-112页 | 
| ·不同河段淤积速度变化规律 | 第102-105页 | 
| ·各个河段淤积速度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 第105-106页 | 
| ·水沙条件变化对淤积速度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 ·黄河下游冲淤量的计算方法 | 第112-121页 | 
| ·冲淤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3-116页 | 
| ·冲淤量 BP 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9页 | 
| ·模型 I 的计算与验证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 ·模型 II 的计算与验证结果分析 | 第120-121页 | 
| ·黄河下游河段场次洪水排沙比公式 | 第121-131页 | 
| ·资料的筛选 | 第122-123页 | 
| ·建模思想 | 第123-124页 | 
| ·逐步回归 | 第124-126页 | 
| ·排沙比公式理论推导 | 第126-128页 | 
| ·排沙比公式的验证 | 第128-130页 | 
| ·排沙比公式类比 | 第130-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3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