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贷款诈骗罪立法概述 | 第10-15页 |
一、 我国贷款犯罪的立法演变 | 第10-11页 |
二、 与国外贷款犯罪立法比较 | 第11-15页 |
(一) 美国贷款犯罪立法 | 第11-12页 |
(二) 德国贷款犯罪立法 | 第12页 |
(三) 俄罗斯贷款犯罪立法 | 第12-13页 |
(四) 与我国立法的比较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贷款诈骗罪客观行为问题分析 | 第15-23页 |
一、 对刑法第 193 条“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规定的理解 | 第15-17页 |
二、 以骗取担保形式骗取贷款的行为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 | 第17-19页 |
三、 对本罪数额要件及犯罪形态关系的理解 | 第19-23页 |
第三章 贷款诈骗罪主观要件之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争议 | 第23-30页 |
一、 “非法占有目的”认识的厘清 | 第23-24页 |
二、 合法取得贷款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骗取贷款行为的定性 | 第24-30页 |
第四章 贷款诈骗罪主体分析 | 第30-38页 |
一、 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 第30-33页 |
二、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参与骗贷行为的认定 | 第33-38页 |
第五章 贷款诈骗罪与相似犯罪辨析 | 第38-43页 |
一、 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之比较 | 第38-41页 |
(一) 贷款诈骗罪与高利转贷罪的比较 | 第38-40页 |
(二) 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的比较 | 第40-41页 |
二、 贷款诈骗罪与金融凭证诈骗罪之比较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