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壹 引言 | 第9-14页 |
一、汉语词的构造 | 第9-13页 |
1. 对"词"的界定 | 第9-10页 |
2. 构词法研究的三个阶段 | 第10-13页 |
二、双音节词语研究概况 | 第13页 |
三、语料的选取 | 第13-14页 |
四、论文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第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 理论依据 | 第14页 |
贰《古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语构词模式分析——语音构词 | 第14-17页 |
一、非重叠式双音节词 | 第14-16页 |
1. 连绵词 | 第15页 |
2. 非连绵词 | 第15-16页 |
二、重叠式双音节词 | 第16-17页 |
1. 名词(n1+n2) | 第16页 |
2. 动词(v1+v2) | 第16页 |
3. 形容词(a1+a2) | 第16页 |
4.副词(adv1+adv2) | 第16页 |
5. 象声词 | 第16-17页 |
叁《古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语构词模式分析——语法构词 | 第17-36页 |
一、递续格 | 第17页 |
二、支配格 | 第17-20页 |
1. 语义特征 | 第18-19页 |
2. 词性特征 | 第19-20页 |
三、状中格 | 第20-23页 |
1. 语义特征 | 第20-22页 |
2. 词性特征 | 第22-23页 |
四、定中格 | 第23-31页 |
1. 语义特征 | 第24-30页 |
2. 词性特征 | 第30-31页 |
五、陈述格 | 第31-32页 |
六、联合格 | 第32-35页 |
1. 语义特征 | 第32-33页 |
2. 词性特征 | 第33-35页 |
七、补充格 | 第35页 |
1. v+结果 | 第35页 |
2. v+状态 | 第35页 |
八、附加式 | 第35-36页 |
1. 词缀+词根 | 第35页 |
2. 词根+词缀 | 第35-36页 |
九、其他 | 第36页 |
肆 结论 | 第36-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