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2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及产生原因 | 第13-17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第13页 |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 第13-15页 |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 | 第13页 |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评估 | 第13-15页 |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 第15-17页 |
|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劳动力可支配量少 | 第15页 |
| ·土地资源质量较差,劳动力可操作面窄 | 第15页 |
| ·农业发展缓慢,劳动力收益性小 | 第15-16页 |
| ·现代化缩减劳动力需求 | 第16-17页 |
| 3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问题 | 第17-21页 |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17-19页 |
| ·转移数量较大 | 第17页 |
| ·转移去向多元 | 第17-19页 |
| ·转移方式单一 | 第19页 |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 第19-21页 |
| ·文化素质偏低影响转移速度 | 第19-20页 |
| ·收入少、环境差、地位低影响转移愿望 | 第20页 |
| ·户籍制度影响劳动力转移 | 第20-21页 |
| 4 重庆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及现状 | 第21-32页 |
| ·职业教育的概念 | 第21页 |
|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 第21-24页 |
| ·职业教育具有“育民”的作用 | 第21-22页 |
| ·职业教育具有“安民”的作用 | 第22-23页 |
| ·职业教育具有“富民”的作用 | 第23-24页 |
| ·重庆市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 第24-26页 |
| ·办学规模扩大,农村劳动力教育机会进一步提高 | 第24-25页 |
| ·办学质量增强,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 第25-26页 |
| ·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促进 | 第26页 |
| ·重庆市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 第26-32页 |
| ·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 | 第26-27页 |
| ·重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能满足需求 | 第27-28页 |
| ·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适应度偏低 | 第28-30页 |
| ·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有限 | 第30-31页 |
| ·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薄弱 | 第31-32页 |
| 5 适应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 第32-43页 |
| ·加强职业教育舆论导向,营造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 第32页 |
| ·加强正面宣传,创新宣传形式 | 第32页 |
| ·明确宣传重点,突出就业指导 | 第32页 |
| ·统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一圈两翼”地区职业教育格局 | 第32-34页 |
|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科学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布局 | 第33页 |
| ·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加快“两翼”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 第33-34页 |
|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的适应性 | 第34-39页 |
| ·改善职教体制,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 第34-37页 |
| ·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 第37-39页 |
|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接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 第39页 |
|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 第39-41页 |
| ·政府加大投入 | 第40页 |
| ·社会参与投入 | 第40-41页 |
| ·加强就业服务,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 第41-43页 |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