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论网络传播中的公共领域建设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3页
  一、国外学者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第9-11页
  二、国内学者对于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第11-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3-15页
  一、研究方法第13页
  二、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二章 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第15-32页
 第一节 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第15-22页
  一、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与哈贝马斯的回应第15-17页
  二、理解公共领域第17-20页
  三、我国发展中的公共领域思想第20-22页
 第二节 传媒发展与公共领域第22-26页
  一、传媒发展与公共领域的关系第22-23页
  二、我国传统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建构: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例第23-25页
  三、网络传播对公共领域的建构: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兴起第25-26页
 第三节 网络时代重构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第26-32页
  一、传统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限制第26-28页
  二、网络公共领域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第28-32页
第三章 网络传播中的公共领域第32-45页
 第一节 网络传播何以建构公共领域第32-35页
  一、公共领域的存在基础与构成要素第32-34页
  二、网络传播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现实依据第34-35页
 第二节 网络传播构建我国公共领域的有效机制第35-37页
  一、网络传播构建公共领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有效配合第35-36页
  二、网络传播构建公共领域的有效路径第36-37页
 第三节 从网络热点事件看我国公共领域建设第37-45页
  一、喜忧参半的人肉搜索第37-41页
  二、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微博第41-45页
第四章 公共领域中的网络传播第45-55页
 第一节 网络传播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第45-47页
  一、网上讨论的娱乐化、私密化,造成公共性的流失第45-46页
  二、网上舆论与网下政府行为的不同步第46-47页
  三、技术和经济壁垒导致“数字鸿沟”第47页
 第二节 实现理想网络公共领域的有效方法第47-53页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有限性呼唤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第48-49页
  二、网民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第49-51页
  三、网络媒体的自律和公民社会的完善第51-53页
 第三节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前景第53-55页
  一、网络公共领域将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共领域的主流形态第53页
  二、网络公共领域将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第53-54页
  三、网络公共领域将不断的推动我国的政治发展进程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卫视品牌营销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栏目互动营销研究--以《非诚勿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