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耀变体简介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耀变体的观测特征及定义 | 第13-15页 |
| ·耀变体的光变性质 | 第15-17页 |
| ·全波段辐射特征 | 第17-18页 |
| ·耀变体给子类的差异与关联 | 第18-21页 |
| ·平谱射电类星体与蝎虎座BL型天体的差异 | 第19页 |
| ·平谱射电类星体与蝎虎座BL型天体的关联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耀变体的物理模型及辐射机制 | 第21-37页 |
| ·吸积释能 | 第21-25页 |
| ·黑洞在活动星系核中存在的证据 | 第25-27页 |
| ·动力学方法 | 第26页 |
| ·光变时标法 | 第26-27页 |
| ·耀变体的标准物理模型 | 第27-28页 |
| ·轻子辐射模型 | 第28-34页 |
| ·同步辐射 | 第28-31页 |
| ·逆康普顿散射 | 第31-33页 |
| ·同步自康普顿辐射 | 第33页 |
| ·外康普顿散射 | 第33-34页 |
| ·强子辐射模型 | 第34页 |
| ·两类辐射模型的比较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耀变体的吸积盘及喷流 | 第37-51页 |
| ·吸积盘 | 第37-46页 |
| ·吸积盘的发展历史 | 第37-38页 |
| ·吸积盘的模型 | 第38-43页 |
| ·吸积盘的粘滞耗散 | 第43-46页 |
| ·高速喷流 | 第46-51页 |
| ·相对论喷流的观测证据 | 第46-47页 |
| ·喷流形成和加速 | 第47-48页 |
| ·相对论聚束效应 | 第48-49页 |
| ·喷流的运动模型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耀变体的周围环境 | 第51-59页 |
| ·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寄主星系 | 第51-52页 |
| ·蝎虎座BL型天体的寄主星系 | 第52-54页 |
| ·耀变体寄主星系的性质 | 第54-56页 |
| ·耀变体的触发环境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对耀变体吸积盘中粘滞系数的估计 | 第59-69页 |
| ·引言 | 第59-60页 |
| ·样本 | 第60-61页 |
| ·Blazar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估计 | 第61页 |
| ·吸积率 | 第61-62页 |
| ·模型和结果 | 第62页 |
| ·探讨和结论 | 第62-69页 |
| 第六章 耀变体的吸积盘和喷流的共生和平谱射电类星体与BL Lac天体的统一模型 | 第69-89页 |
| ·介绍 | 第69-70页 |
| ·样本的描述 | 第70-71页 |
| ·宽线区辐射流量和其它多波段辐射流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6页 |
| ·近红外波段流量(logv F_K)和宽线区辐射流量(log F_(BLR))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2页 |
| ·X射线波段流量(logvF_X)和宽线区辐射流量(log F_(BLR))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 ·射电波段流量(logvF_R)和宽线区辐射流量(log F_(BLR))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6页 |
| ·吸积盘和喷流之间的联系 | 第76-77页 |
| ·宽线区辐射光度和其它多波段辐射光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7-80页 |
| ·近红外波段光度(log L_K)和宽线区辐射光度(log L_(BLR))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8-79页 |
| ·X射线波段光度(log L_X)和宽线区辐射光度(log L_(BLR))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9页 |
| ·射电波段光度(log L_R)和宽线区辐射光度(log L_(BLR))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9-80页 |
| ·排除红移效果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81页 |
| ·讨论和结果 | 第81-89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