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5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概念 | 第25-2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内涵 | 第26-28页 |
·区域的概念 | 第2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内涵 | 第28-29页 |
·研究设计 | 第29-32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研究区域选择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33-34页 |
·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理论基础 | 第35-5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35-4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相关研究 | 第35-41页 |
·区域联动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 第41-43页 |
·区域联动思想在土地整理中的运用 | 第43-44页 |
·研究述评 | 第44-45页 |
·理论基础 | 第45-53页 |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 第45-46页 |
·区域差异理论 | 第46-49页 |
·区域联合理论 | 第49页 |
·区际要素流动理论 | 第49-50页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50-5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1-53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运行现状 | 第53-76页 |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的进程 | 第53-58页 |
·1949—1978年:农村宅基地禁止流转 | 第53-54页 |
·197—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从无序到有序 | 第54-55页 |
·2004年至今——挂钩政策的的实施 | 第55-57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的简要评价 | 第57-58页 |
·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6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 | 第58-59页 |
·区域间土地利用绩效与禀赋基本相反 | 第59-61页 |
·耕地供求矛盾依然尖锐 | 第61-64页 |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日趋紧张 | 第64-6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实践及评价 | 第66-6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 | 第66-6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主导形式 | 第68-69页 |
·整理实践的简要评价 | 第69页 |
·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资金渠道单一 | 第70页 |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 第70页 |
·补偿偏低,社会矛盾比较大 | 第70-71页 |
·各地整理意愿差异明显 | 第71页 |
·原因剖析 | 第71-74页 |
·区域间缺乏地类协调联动机制 | 第72-73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缺乏区域间的融资联动体系 | 第73页 |
·农户的整理意愿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实施体系构建 | 第76-9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内涵与目标 | 第76-7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内涵 | 第76-7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目标 | 第7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作用 | 第78-80页 |
·更大限度地保护耕地 | 第78-79页 |
·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 第79页 |
·适应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 | 第79页 |
·协调区域间经济利益,统筹区域间经济发展 | 第79-8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原则 | 第80-81页 |
·耕地资源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之间的联动性原则 | 第80页 |
·区域间政府主体的协作性原则 | 第80-81页 |
·区域间农户行为有效性原则 | 第81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实现途径的思路 | 第81-83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的用地指标 | 第81-82页 |
·政府协作与管理 | 第82页 |
·区域间农户整理意愿 | 第82-83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的用地指标的流动分配 | 第83-88页 |
·区域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控制目标(Rc) | 第84-87页 |
·村镇可流动指标的确定和分配 | 第87-88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的用地指标的补偿依据 | 第88-9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成本分析 | 第88-9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收益分析 | 第90-91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补偿计算 | 第91-92页 |
·保障措施——政府对整理资金的管理 | 第92-94页 |
·区域补偿资金的运行管理 | 第93页 |
·区域补偿资金的监督 | 第93-94页 |
·区域补偿资金的惩罚 | 第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中的农户意愿分析 | 第95-12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95-96页 |
·资料来源 | 第96-97页 |
·研究区域农户的基本情况 | 第97-102页 |
·农户的年龄和性别构成 | 第97-98页 |
·农户的受教育程度 | 第98-99页 |
·家庭人口及家庭收入 | 第99-101页 |
·农户的住房情况及住房来源 | 第101-102页 |
·农户对居民点整理政策认知的区域差异 | 第102-109页 |
·农户对土地政策的理解 | 第102-104页 |
·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政策的认知 | 第104-105页 |
·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政策的认知 | 第105-109页 |
·影响农户整理意愿的制约因素及推动因素分析 | 第109-123页 |
·农户整理意愿的统计分析 | 第109-116页 |
·模型选择与变量计量 | 第116-120页 |
·结果分析 | 第120-123页 |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6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域联动的实证分析 | 第124-16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24-125页 |
·数据来源 | 第125-126页 |
·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实施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6-133页 |
·区域间土地供给与需求空间结构性矛盾为区域联动提供了可能 | 第126-129页 |
·区域间级差地租差异性为区域联动提供了可能 | 第129-133页 |
·指标流动的计算示例——以江苏省灌南县为例 | 第133-136页 |
·区域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控制目标(Rc) | 第133-135页 |
·村镇可流动指标(▲Ri) | 第135-136页 |
·指标补偿的计算示例——以灌南县、海安县和苏州相城区为例 | 第136-158页 |
·灌南县农村居民点成本收益计算 | 第136-140页 |
·南通市海安县农村居民点成本收益计算 | 第140-147页 |
·苏州市相城区农村居民点成本收益计算 | 第147-155页 |
·区域间耕地指标联动补偿计算示例 | 第155-156页 |
·苏中、苏南、苏北区域间相关指标比较 | 第156-158页 |
·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60-166页 |
·主要结论 | 第160-161页 |
·政策建议 | 第161-166页 |
附件 | 第166-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