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7页 |
1 大豆花叶病毒概述 | 第17-27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与症状 | 第17-19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 | 第17-18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 | 第18-19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 第19-24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性质和基因组结构 | 第19-20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 第20-24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致病规律 | 第24-26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害的循环史 | 第24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 第24-25页 |
·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品种的抗性 | 第25页 |
·初始毒源 | 第25页 |
·环境条件 | 第25-26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 第26-27页 |
·清除SMV的初侵染源 | 第26页 |
·减少SMV的再侵染 | 第26页 |
·化学防治 | 第26页 |
·生物防治 | 第26-27页 |
·培育抗病品种 | 第27页 |
·基因工程技术 | 第27页 |
2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研究 | 第27-44页 |
·大豆对SMV的抗源筛选 | 第27-29页 |
·大豆对SMV抗性机制研究 | 第29-32页 |
·生理生化抗性研究 | 第29-30页 |
·成株生理生化抗性 | 第29页 |
·种粒生理生化抗性 | 第29-30页 |
·成株抗性遗传研究 | 第30-31页 |
·大豆对SMV抗侵染遗传 | 第30-31页 |
·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 | 第31页 |
·种粒抗性遗传 | 第31-32页 |
·症状反应的遗传研究 | 第32页 |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 第32-43页 |
·植物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32-35页 |
·基于DNA-DNA分子杂交的标记 | 第32-33页 |
·基于PCR反应的标记 | 第33页 |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和PCR的分子标记 | 第33-34页 |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 | 第34-35页 |
·作物基因定位群体的类型 | 第35-38页 |
·初级群体 | 第35-37页 |
·次级群体 | 第37-38页 |
·质量抗性基因定位策略 | 第38-39页 |
·利用近等基因系进行基因定位 | 第38-39页 |
·利用近等基因池进行基因定位 | 第39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质量抗性基因定位 | 第39-41页 |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基因的定位 | 第41-42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2-43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的辅助选择 | 第43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43-44页 |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大豆对SMV株系SC3和SC7的抗源筛选研究 | 第47-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供试大豆品种 | 第47页 |
·供试SMV株系 | 第47页 |
·接种方法 | 第47-48页 |
·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大豆对SMV株系SC8和SC4的抗性遗传与等位性分析 | 第53-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供试亲本 | 第53页 |
·供试株系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间试验与网室接种 | 第54-55页 |
·田间试验 | 第54页 |
·网室接种 | 第54-55页 |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 第55页 |
·抗性遗传分析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大豆对SMV株系SC8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55-58页 |
·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 第55-58页 |
·等位性研究 | 第58页 |
·大豆对SMV株系SC4的抗性遗传研究 | 第58-62页 |
·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 第58-61页 |
·等位性分析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5页 |
第四章 大豆对SMV株系SC8和SC4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65-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5-66页 |
·试验品种 | 第65页 |
·病毒株系 | 第65-66页 |
·引物 | 第66页 |
·菌株、酶和试剂 | 第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71页 |
·抗性遗传分析 | 第66页 |
·剩余杂合群体的构建 | 第66页 |
·DNA提取及检测 | 第66-67页 |
·提取叶片DNA涉及的试剂及配方 | 第67页 |
·近等基因池的制备 | 第67页 |
·PCR扩增 | 第67-68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68页 |
·电泳检测的试剂与配方 | 第68-69页 |
·连锁分析与标记定位 | 第69-70页 |
·SNP标记开发 | 第70-71页 |
·SNP标记在亲本间的筛选 | 第70页 |
·PCR扩增、回收及连接和转化 | 第70页 |
·检测,测序及分析 | 第70-71页 |
·SNP的检测 | 第7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1-81页 |
·大豆对SC8和SC4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71-74页 |
·大豆对SC8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71-73页 |
·大豆对SC4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73-74页 |
·大豆对SC8和SC4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74-81页 |
·大豆对SC8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74-79页 |
·大豆对SC4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大豆对SMV抗性候选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83-9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5-90页 |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试验品种 | 第85页 |
·病毒株系 | 第85页 |
·接种和取样方法 | 第85-86页 |
·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86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86-87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87-88页 |
·QRT-PCR分析 | 第88-90页 |
·PCR扩增 | 第88-90页 |
·数据分析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5页 |
·抗病候选区段内的基因 | 第90-91页 |
·抗病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1-95页 |
·R_(SC8)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1-93页 |
·R_(SC4)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3-95页 |
3 讨论 | 第95-99页 |
·SMV抗病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95-97页 |
·R_(SC8)抗病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95-96页 |
·R_(SC4)抗病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96-97页 |
·SMV与大豆的互作 | 第97-99页 |
第六章 SMV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99-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2页 |
·试验材料 | 第99-100页 |
·试验品种 | 第99页 |
·试验株系 | 第99页 |
·分子标记 | 第99-100页 |
·试验方法 | 第100-102页 |
·间试验和技术路线 | 第100页 |
·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00-101页 |
·PCR扩增 | 第101-102页 |
·接种SMV的抗性鉴定 | 第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自交F_2代抗性基因的聚合选择 | 第102-103页 |
·自交F_3代抗性基因的聚合选择 | 第103-104页 |
·自交F_4代抗性基因的聚合选择 | 第104-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7页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附录 | 第129-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