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用户的小批量中型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汽车碰撞安全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汽车碰撞安全的设计与改进 | 第15-17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仿真的理论方法与软件基础 | 第18-31页 |
·碰撞仿真理论 | 第18页 |
·显式有限元理论 | 第18-20页 |
·壳单元理论与有限元算法 | 第20-23页 |
·软件基础 | 第23-26页 |
·CATIA 软件 | 第23-24页 |
·Hypermesh 软件 | 第24-25页 |
·FEMB 软件 | 第25页 |
·LS-PREPOST 软件 | 第25-26页 |
·LS-DYNA 程序介绍 | 第26-30页 |
·程序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程序的分析能力与工程应用 | 第26-27页 |
·关键字文件 | 第27-28页 |
·显式算法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整车碰撞系统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31-46页 |
·建立几何实体模型 | 第31-35页 |
·客车车身结构 | 第31-32页 |
·车身骨架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模型的网格单元划分 | 第35-43页 |
·壳单元 | 第35页 |
·抽取中面 | 第35-36页 |
·交接处的处理 | 第36-38页 |
·整车网格的分布处理 | 第38-41页 |
·其它部件的网格建模 | 第41-43页 |
·网格的品质优化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客车正面碰撞分析 | 第46-58页 |
·设置物理属性 | 第46-49页 |
·建立部件 | 第46-47页 |
·协调单位系统 | 第47页 |
·材料模型定义 | 第47-49页 |
·单元属性设置 | 第49页 |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9-51页 |
·接触定义 | 第49-50页 |
·合并刚体 | 第50页 |
·初速度和时间设置 | 第50-51页 |
·载荷的处理 | 第51页 |
·控制选项和输出信息 | 第51-54页 |
·时间步控制 | 第51-53页 |
·文件输出控制 | 第53-54页 |
·求解过程的监控 | 第54页 |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客车缓冲吸能部件的研究与应用 | 第58-77页 |
·薄壁梁简介 | 第58-59页 |
·薄壁直梁吸能特性分析 | 第59-63页 |
·边缘弱化与碰撞特性 | 第63-65页 |
·碰撞安全性改进 | 第65-74页 |
·正面碰撞试验 | 第74-76页 |
·碰撞法规技术要求 | 第74-75页 |
·碰撞试验结果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课题研究总结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附录模型部分关键字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