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2 初中说明文教学概述 | 第13-19页 |
·说明文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 第13-14页 |
·说明文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 第13-14页 |
·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4页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 第14-15页 |
·新课标中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要求 | 第15页 |
·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5-19页 |
·初中说明文的教学现状 | 第16-17页 |
·初中说明文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17-19页 |
3 “微型话题”教学与初中说明文教学 | 第19-28页 |
·“微型话题”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 第19-20页 |
·“微型话题”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用“微型话题”组织说明文教学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与“微型话题”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20-22页 |
·“微型话题”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 | 第20-21页 |
·“微型话题”教学法与质疑法教学 | 第21页 |
·“微型话题”教学法与讨论法教学 | 第21页 |
·“微型话题”教学法与“微型课题”研讨法教学 | 第21-22页 |
·“微型话题”教学与几种具体说明文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 第22-25页 |
·与情境教学法的比较 | 第22-23页 |
·与活动教学法的比较 | 第23-24页 |
·与提问教学法的比较 | 第24-25页 |
·将“微型话题”引入初中说明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 第25-28页 |
·注重发散式思维,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 第25-26页 |
·走进文本内容,注重知识与现实的结合 | 第26-27页 |
·合作开放式的学习,课堂衔接紧凑、趣味性、活力性更强 | 第27页 |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素质 | 第27-28页 |
4 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微型话题”的创设途径和方法 | 第28-34页 |
·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创设“微型话题”的途径 | 第28-30页 |
·挖掘课文中可供探究的“话题” | 第28-29页 |
·灵活运用课堂情境创设“话题” | 第29页 |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设“话题” | 第29-30页 |
·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微型话题”创设的方法 | 第30-34页 |
·话题导入法 | 第30页 |
·多媒体应用法 | 第30-31页 |
·课堂活动法 | 第31-32页 |
·拓展延伸法 | 第32页 |
·对比教学法 | 第32-34页 |
5 “微型话题”在组织和引导说明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第34-48页 |
·“微型话题”教学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孔子与“微型话题”教学 | 第34-35页 |
·朱熹与“微型话题”教学 | 第35-36页 |
·“微型话题”教学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死海不死》课例 | 第36-38页 |
·《中国石拱桥》课例 | 第38-39页 |
·《奇妙的克隆》课例 | 第39-42页 |
·“微型话题”与说明文文体细分教学 | 第42-46页 |
·《死海不死》课例 | 第43-46页 |
·《故宫博物院》课例 | 第46页 |
·“微型话题”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 | 第46-48页 |
6 用“微型话题”组织和引导说明文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8-50页 |
·“微型话题”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 第48页 |
·“微型话题”的创设要有趣味性、新颖性 | 第48-49页 |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话题”之间的联系、衔接和深入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