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1页 |
绪论 | 第21-63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21-30页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鸳鸯蝴蝶派研究综述 | 第30-42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42-48页 |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的命名与界定 | 第48-63页 |
第一章 延续与疏离:清末至民初前期鸳鸯蝴蝶派的多元面孔 | 第63-94页 |
第一节 “新小说”语境下鸳蝴派国族话语的沿袭与更替 | 第63-82页 |
一、早期鸳蝴派期刊的国族话语特征 | 第63-67页 |
二、“英雌”形象的嬗变 | 第67-77页 |
三、科幻小说中国族话语的嬗变 | 第77-82页 |
第二节 晚清小说政治话语的消解及其文学资源 | 第82-94页 |
一、晚清“新小说”政治话语的建构 | 第82-88页 |
二、晚清“新小说”政治话语的解构 | 第88-94页 |
第二章 戏讽与哭悼:民初中期鸳鸯蝴蝶派的两种“表情” | 第94-142页 |
第一节 觉世大文杂滑稽,唤醒人间百万迷 | 第94-119页 |
一、以觉世为旨归的戏讽话语方式 | 第94-106页 |
二、戏讽话语诞生的语境及作家体验 | 第106-119页 |
第二节 “共和”语境中的哭悼 | 第119-142页 |
一、断裂?哭悼的诗文·娱乐的小说 | 第119-128页 |
二、哀情小说背后的潜流与漩涡 | 第128-142页 |
第三章 怀旧与忘却:民初中后期鸳鸯蝴蝶派的分野 | 第142-193页 |
第一节 美学沉潜:“共和”语境远离中的怀旧与隐逸 | 第142-148页 |
第二节 滑落世俗:“共和”语境远离中的忘却 | 第148-193页 |
一、鸳蝴派全新创作范式的生成 | 第148-158页 |
二、裂痕:新老鸳蝴派作家的代际分野 | 第158-178页 |
三、统一:新老鸳蝴派作家的道德认同 | 第178-193页 |
第四章 沉落与勃兴:民初末期鸳鸯蝴蝶派的内部更迭 | 第193-206页 |
第一节 多元面相并置的民初鸳蝴派 | 第194-198页 |
第二节 老派作家:古典文学世界的营构及其消解 | 第198-203页 |
第三节 新派作家:新的艺术世界的建构 | 第203-206页 |
结语 | 第206-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3页 |
致谢 | 第223-2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4-22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