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4-39页 |
第一节 茅盾文学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角度的选择 | 第14-23页 |
第二节 儒家文化传统的当代际遇 | 第23-30页 |
第三节 儒家文化传统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 第30-39页 |
第一章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 | 第39-52页 |
第一节 获奖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表现 | 第39-46页 |
第二节 儒家文化核心精神“仁义”在作品中的表现 | 第46-52页 |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文化传统 | 第52-78页 |
第一节 改革小说对儒家文化传统的表现与思考——从《沉重的翅膀》到《英雄时代》 | 第52-58页 |
第二节 乡村小说中儒家文化传统的困惑与流连——《白鹿原》和《秦腔》的文化选择 | 第58-70页 |
第三节 传统文化如何讲诉自己——《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意识 | 第70-78页 |
第三章 弘扬民族魂——儒家文化精髓的“返本开新” | 第78-123页 |
第一节 儒家文化精髓在人物身上的体现 | 第78-84页 |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 | 第84-89页 |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道德中的“士”——论《张居正》中的张居正兼及《白门柳》中的士人形象 | 第89-103页 |
第四节 一腔浩气吁苍穹——宗璞《东藏记》的知识分子立场与书写 | 第103-111页 |
第五节 背叛与回归——张炜《你在高原》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 第111-123页 |
第四章 获奖作品中的伦理政治思维与国家的现代化想象 | 第123-154页 |
第一节 文学叙事中现代化想象的儒家伦理政治色彩 | 第123-140页 |
一 反思小说中伦理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结合 | 第124-128页 |
二 “父亲”形象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 第128-133页 |
三 道德理想主义与叙事乌托邦 | 第133-140页 |
第二节 伦理政治思维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 第140-154页 |
一 伦理政治思维对女性形象表现的偏至 | 第140-147页 |
二 伦理政治思维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 第147-154页 |
第五章 女性文本对传统儒家伦理的颠覆及其矛盾 | 第154-174页 |
第一节 女性作家获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第155-160页 |
第二节 《长恨歌》与《无字》中的伦理意识 | 第160-174页 |
结语 | 第174-176页 |
附录一 | 第176-179页 |
附录二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