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 ·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 ·缘起 | 第9页 |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逻辑演绎法 | 第11-12页 |
| ·系统分析法 | 第12页 |
| ·调查研究法 | 第12页 |
| ·人文、科学结合法 | 第12页 |
| ·研究创新点、难点 | 第12-14页 |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难点 | 第13-14页 |
| 第2章 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 | 第14-16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 | 第14-15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 | 第15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 | 第15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 | 第15-16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特征 | 第16-17页 |
| ·教育性 | 第16页 |
| ·政治性 | 第16页 |
| ·阶段性 | 第16页 |
| ·生活性 | 第16-17页 |
| ·时代性 | 第17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功能 | 第17-19页 |
| ·双重效益功能 | 第17-18页 |
| ·调和矛盾功能 | 第18页 |
| ·结构构建功能 | 第18页 |
| ·目标指向功能 | 第18-19页 |
| 第3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系统 | 第19-28页 |
| ·配置主体 | 第19-21页 |
| ·政府 | 第19页 |
| ·中学 | 第19-20页 |
| ·家庭 | 第20页 |
| ·社会 | 第20-21页 |
| ·配置规则 | 第21-22页 |
| ·配置规律 | 第21-22页 |
| ·配置法规 | 第22页 |
| ·配置政策 | 第22页 |
| ·配置对象 | 第22-23页 |
| ·配置要素 | 第22-23页 |
| ·要素开发 | 第23页 |
| ·配置载体 | 第23-28页 |
| ·校园载体 | 第24-25页 |
| ·官方载体 | 第25页 |
| ·网络载体 | 第25-26页 |
| ·传统载体 | 第26-28页 |
| 第4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 第28-34页 |
| ·正面配置与反面配置 | 第28-29页 |
| ·城市配置与乡村配置 | 第29-30页 |
| ·宏观配置与微观配置 | 第30-31页 |
| ·校内配置与校外配置 | 第31-34页 |
| 第5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评价 | 第34-4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构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 | 第35-40页 |
| ·树立科学评价观,以“善治”促“善评” | 第36-37页 |
| ·完善主体制度,推进配置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37-38页 |
|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配置评价制度化 | 第38-39页 |
| ·加快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配置评价现代化 | 第39页 |
| ·营建文明进步环境,推进配置评价人文化 | 第39-40页 |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评价的意义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