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插图目录 | 第9-14页 |
| 表格目录 | 第14-15页 |
| 1 绪论 | 第15-25页 |
| ·论文选题 | 第15-19页 |
| ·选题缘起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框架 | 第19-25页 |
|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 ·研究的地域范围及建筑范围 | 第20-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调研情况 | 第22-23页 |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 2 抚宁长城沿线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解读 | 第25-33页 |
| ·自然条件 | 第25-26页 |
| ·气候特征 | 第25-26页 |
| ·地理特征 | 第26页 |
| ·社会环境 | 第26-32页 |
| ·地域历史 | 第26-31页 |
| ·人口构成 | 第31-32页 |
| ·历史遗存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抚宁长城沿线地区传统聚落特征 | 第33-53页 |
| ·聚落的分类与规模 | 第33-34页 |
| ·聚落的分类 | 第33页 |
| ·聚落的规模 | 第33-34页 |
| ·聚落特征分析 | 第34-52页 |
| ·聚落的选址 | 第34-43页 |
| ·聚落的功能设置 | 第43页 |
| ·聚落的空间结构 | 第43-48页 |
| ·聚落的空间领域 | 第48-50页 |
| ·聚落的公共空间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抚宁长城沿线地区传统建筑特色 | 第53-85页 |
| ·院落空间 | 第53-58页 |
| ·院落的构成元素 | 第53-54页 |
| ·院落的基本形式 | 第54-58页 |
| ·民居单体特征 | 第58-73页 |
| ·民居格局 | 第58-63页 |
| ·立面特征 | 第63-67页 |
| ·门楼特征 | 第67-70页 |
| ·营建习俗 | 第70-71页 |
| ·造型特色 | 第71-73页 |
| ·其他建筑 | 第73-83页 |
| ·公共建筑 | 第73-76页 |
| ·长城建筑特色 | 第76-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5 抚宁长城沿线地区传统民居细部特征与营造技术 | 第85-103页 |
| ·门窗艺术 | 第85-90页 |
| ·窗户样式 | 第85-88页 |
| ·窗户棂格 | 第88-89页 |
| ·门 | 第89-90页 |
| ·雕刻艺术 | 第90-93页 |
| ·石雕 | 第91-92页 |
| ·砖雕 | 第92-93页 |
| ·典型营造技术特征 | 第93-102页 |
| ·台基 | 第93页 |
| ·木作 | 第93-97页 |
| ·墙体 | 第97-99页 |
| ·屋顶 | 第99-100页 |
| ·炕 | 第100-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6 对抚宁长城沿线传统民居的思考及现代启示 | 第103-147页 |
| ·与满族民居、义乌民居的比较思考 | 第103-115页 |
| ·与满族民居比较 | 第103-107页 |
| ·与义乌民居比较 | 第107-112页 |
| ·居住形式的影响因素 | 第112-115页 |
| ·对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 第115-128页 |
| ·抚宁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价值 | 第115-116页 |
| ·抚宁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现状问题 | 第116-118页 |
| ·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内容及原则 | 第118-121页 |
| ·以“长城旅游经济”带动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 第121-128页 |
| ·传统民居对生态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28-138页 |
| ·建筑选材的生态性 | 第128-130页 |
| ·营造技术的气候适宜性 | 第130-135页 |
| ·对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135-136页 |
| ·传统技术的继承与更新 | 第136-138页 |
| ·传统民居对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38-145页 |
| ·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内涵 | 第138-139页 |
| ·对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39-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 7 结语 | 第147-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55页 |
| 附录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