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德育生态相关理论 | 第13-20页 |
(一) 德育与生态 | 第13-15页 |
1. 德育的界定 | 第13页 |
2. 生态与生态学的发展轨迹 | 第13-14页 |
3.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结合 | 第14-15页 |
(二) 高校德育生态的涵义、特点及要素 | 第15-18页 |
1. 高校德育生态的涵义 | 第15页 |
2. 高校德育生态的特点 | 第15-17页 |
3. 高校德育生态的构成要素 | 第17-18页 |
(三) 高校德育生态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意义 | 第18-20页 |
1. 内部生态的和谐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德育实效的提高 | 第18-19页 |
2. 外部生态的和谐互动给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 第19-20页 |
二、 目前高校德育生态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一) 高校德育微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1. 高校对德育师资建设的忽视 | 第20-21页 |
2. 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不力 | 第21页 |
3. 德育介质各因子失衡 | 第21-22页 |
(二) 高校德育外部生态环境问题 | 第22-25页 |
1. 与社会文化脱节 | 第22页 |
2. 与社会生态环境相割离 | 第22-23页 |
3. 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割裂 | 第23页 |
4. 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断裂 | 第23-25页 |
三、 高校德育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 高校德育工具化、形式化,影响德育实效性 | 第25-26页 |
1. 德育形式化、工具化,弱化了德育教师的作用 | 第25-26页 |
2. 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影响德育实效 | 第26页 |
(二) 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实际,信仰教育缺失 | 第26-27页 |
1. 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 第26-27页 |
2. 信仰教育缺失 | 第27页 |
(三) 高校德育与整体社会生态割裂 | 第27-30页 |
1. 高校德育受多元文化冲击,无以适从 | 第27-28页 |
2. 忽略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 第28-30页 |
四、 和谐高校德育生态的构建 | 第30-37页 |
(一) 协调内部各因素 | 第30-32页 |
1. 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素养 | 第30页 |
2. 重视学生主体性,构建生态型师生关系 | 第30-31页 |
3.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德育生态介质 | 第31-32页 |
(二) 优化外部生态环境 | 第32-37页 |
1. 优化文化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 第32-34页 |
2. 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整体素质提高 | 第34-35页 |
3. 强化大学生自然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