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亲和动机理论 | 第16-17页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 | 第17-18页 |
3.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表现 | 第18-22页 |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现真实自我 | 第18-19页 |
·大学生在自我展示和交往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 第19页 |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现真实自我的心理认知 | 第19页 |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现虚假自我的状况 | 第19-21页 |
·大学生在自我展示和交往中表现虚假的自我 | 第20页 |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现虚假自我的心理认知 | 第20-21页 |
·大学生在传统交友环境与在社交网络中表现的差别 | 第21-22页 |
4.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的利弊分析 | 第22-30页 |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积极影响 | 第22-25页 |
·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真实性 | 第23页 |
·社交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途径 | 第23-24页 |
·社交网络增强了大学生集体间的认同感 | 第24页 |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 第24-25页 |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 | 第25-30页 |
·社交网络使大学生沉湎网络降低学习兴趣 | 第26-27页 |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第27页 |
·社交网络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偏差 | 第27-28页 |
·社交网络容易淡化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意识 | 第28-30页 |
5. 规范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 | 第30-38页 |
·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 | 第30页 |
·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指导教育 | 第30-32页 |
·明确高校网络思想德育的历史使命 | 第30-31页 |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 第31页 |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德育作用 | 第31-32页 |
·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导向作用 | 第32-34页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原则 | 第32-33页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有较强针对性 | 第33-34页 |
·依法管理社交网络 | 第34-36页 |
·加强立法环节对网络经营者的设定 | 第34-35页 |
·国家机关依法对社交网络进行监管 | 第35页 |
·法律规范对社会大众应有指导作用 | 第35-36页 |
·网络经营者应对自我实施约束 | 第36页 |
·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督等其他途径的多重引导 | 第36-38页 |
6.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A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