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大学生尚法理念的基本理论 | 第15-20页 |
·大学生尚法理念的概念 | 第15页 |
·大学生尚法理念培养的特征 | 第15-18页 |
·时代性 | 第15-16页 |
·实践性 | 第16-17页 |
·不平衡性 | 第17页 |
·发展性 | 第17-18页 |
·层次性 | 第18页 |
·大学生尚法理念的构成 | 第18-20页 |
·大学生法律心理 | 第18-19页 |
·大学生法律观念 | 第19页 |
·大学生法律理论 | 第19页 |
·大学生法律信仰 | 第19-20页 |
3 当代大学生尚法理念的现状 | 第20-25页 |
·大学生尚法理念现状的积极方面 | 第20-21页 |
·依法治国深入人心 | 第20页 |
·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明显增加 | 第20-21页 |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 | 第21页 |
·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且用法意识增强 | 第21页 |
·当代大学生尚法理念现状的消极方面 | 第21-25页 |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仍处于感性阶段 | 第21-22页 |
·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行为选择脱节 | 第22-23页 |
·法律信仰缺失,法律理念尚未确立 | 第23-24页 |
·大学生欠缺应有的法律精神 | 第24-25页 |
4 当代大学生尚法理念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例 | 第25-32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5-26页 |
·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 第25页 |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调查过程 | 第26页 |
·调查结果 | 第26-32页 |
·大学生法律认知分析 | 第26-27页 |
·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分析 | 第27-28页 |
·大学生法律遵守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大学生法律评价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大学生法律培养途径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5 当代大学生尚法理念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32-40页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2-34页 |
·历史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现实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学校环境因素 | 第34-37页 |
·大学教育中对尚法理念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5页 |
·大学教育中尚法理念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效果不佳 | 第35-36页 |
·法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乏力,法律知识与实践应用脱离 | 第36-37页 |
·家庭环境因素 | 第37-40页 |
·家长法律素质不理想 | 第37-38页 |
·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 | 第38页 |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第38-40页 |
6 当代大学生尚法理念培养的途径及实现对策 | 第40-50页 |
·高度重视法制环境建设 | 第40-44页 |
·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 第40-42页 |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 第42-43页 |
·培植家庭法律文化环境 | 第43-44页 |
·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尚法理念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 第44-48页 |
·高校应树立科学的法律教育观念 | 第45页 |
·改革高校法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45-47页 |
·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 第47-48页 |
·拓展高校法律实践活动形式 | 第48页 |
·积极发挥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 | 第48-50页 |
·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 | 第49页 |
·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 第49页 |
·大学生应做到法律的学以致用 | 第49-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