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一) 概念的界定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近代国货运动研究回顾 | 第11-16页 |
| 1.理论与机制研究 | 第11-12页 |
| 2.相关人物研究 | 第12-13页 |
| 3.发展阶段划分 | 第13-15页 |
| 4.影响与评价 | 第15-16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特色 | 第16-17页 |
| 一、 国货年运动的由来 | 第17-23页 |
| (一) 近代国货事业的发展及政府的扶持 | 第17-18页 |
| (二)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危机的加深 | 第18-21页 |
| (三) 近代国货运动的延续与发展 | 第21-23页 |
| 二、 1933 年“国货年”:唤醒同胞对国货的信心 | 第23-42页 |
| (一) 国货生产上的改进 | 第23-29页 |
| 1.改良产品质量与发明新品并举 | 第23-25页 |
| 2.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 第25-26页 |
| 3.对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视 | 第26-29页 |
| (二) 宣传、销售方式的多样性 | 第29-38页 |
| 1.大量商品广告的应用 | 第29-31页 |
| 2.销售人员的作用 | 第31-32页 |
| 3.国货辨认方法的介绍 | 第32-34页 |
| 4.批判崇洋媚外者,宣传模范人物 | 第34-35页 |
| 5.各种国货推销机购的成立及国货展览的开展 | 第35-37页 |
| 6.大批国货刊物的出现 | 第37-38页 |
| (三) 1933 年“国货年”运动的效果 | 第38-42页 |
| 1.许多人对国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 第38-40页 |
| 2.促进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40-42页 |
| 三、 1934 年“妇女国货年”:妇女在国货年运动中的作用辨析 | 第42-53页 |
| (一) 社会对妇女充满期待 | 第42-43页 |
| (二) 妇女自身的社会意识薄弱 | 第43-46页 |
| (三) 妇女的实际作为 | 第46-49页 |
| (四) 妇女的作用难以发挥 | 第49-53页 |
| 四、 1935 年“学生国货年”:学校教育对“学生国货年”的推动 | 第53-64页 |
| (一) 国货教育的原因 | 第53-56页 |
| 1.时人对国货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 第53-55页 |
| 2.对学生进行国货教育的必要性 | 第55-56页 |
| (二) 国货教育的要旨 | 第56-61页 |
| 1.校方及教师要以身作则 | 第56-58页 |
| 2.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 第58-59页 |
| 3.开展集体活动影响学生 | 第59-61页 |
| (三) 国货教育的影响 | 第61-64页 |
| 五、 1936 年“市民国货年”:对南洋市场的宣传和开拓 | 第64-86页 |
| (一) 两广实业考察团 | 第64-69页 |
| 1.组织缘起 | 第64-66页 |
| 2.考察经过 | 第66-68页 |
| 3.归沪及归沪后的工作 | 第68-69页 |
| (二) 中国赴暹考察团 | 第69-74页 |
| 1.考察缘起与组织经过 | 第70-71页 |
| 2.考察经过 | 第71-73页 |
| 3.归沪及归沪后的工作 | 第73-74页 |
| (三) 南洋商业考察团 | 第74-81页 |
| 1.筹备经过 | 第75-77页 |
| 2.考察经过 | 第77-79页 |
| 3.归沪及归沪后的工作 | 第79-81页 |
| (四) 南洋考察之影响 | 第81-86页 |
| 1.中暹协会的成立 | 第81-82页 |
| 2.图南聚餐会的发起 | 第82页 |
| 3.南洋贸易研究丛书的出版 | 第82-83页 |
| 4.中华工业国外贸易协会会址之迁移与南洋航线的有待扩展 | 第83页 |
| 5.大批国外尤其是南洋华侨考察团前来大陆考察观光 | 第83-86页 |
| 六、 1937 年“公务员国货年”:推荐第一流国货 | 第86-96页 |
| (一) 什么是“第一流国货” | 第86-88页 |
| (二) 如何推荐第一流国货 | 第88-93页 |
| 1.广告宣传 | 第88-90页 |
| 2.社会调查 | 第90-91页 |
| 3.实际访问 | 第91-93页 |
| (三) 推荐第一流国货的作用 | 第93-96页 |
| 1.促使国货出品更加精良,价格更廉 | 第93-94页 |
| 2.加强了对消费者群体的关注 | 第94-95页 |
| 3.开拓了国货市场 | 第95-96页 |
| 结语 | 第96-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附: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状况一览表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