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动词性结构“发+A”功能考察及认知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范围的限定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简介 | 第11-16页 |
·关于典型动词性结构 V+A 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与准系词相关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与“发”及“发+A”结构相关的研究 | 第15-16页 |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 | 第17-19页 |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 | 第17-18页 |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发+A”为非典型动词性结构的论证 | 第19-35页 |
·“发+A”词与非词的处理说明 | 第19-20页 |
·非典型“发+A”与典型动宾结构的比较 | 第20-26页 |
·与同形动宾结构“发+N”比较 | 第21-25页 |
·与非同形的 VA 式动宾结构比较 | 第25-26页 |
·非典型“发+A”与典型动补结构的比较 | 第26-29页 |
·能否拷贝动词 | 第27-28页 |
·能否加补语标记“得”和程度副词 | 第28页 |
·能否转换为致使义句 | 第28页 |
·同形异构的对比 | 第28-29页 |
·“发+A”准系词结构功能验证 | 第29-34页 |
·汉语中准系词“发”的存在验证 | 第30-32页 |
·[NP 发 A]准系词结构的存在验证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发”的句法语义制约及体特征 | 第35-46页 |
·“发”联系的参与者角色 | 第35-36页 |
·“发”的句法制约 | 第36-37页 |
·“发”的体特征 | 第37-44页 |
·“发”与“着”的共现 | 第38-39页 |
·“发”与“了”的共现 | 第39-42页 |
·“发”的动态性强弱连续统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A 的韵律组配及范畴限定 | 第46-56页 |
·A 的韵律组配及成因 | 第46-49页 |
·A 的范畴限定 | 第49-55页 |
·感知类形容词 | 第49-52页 |
·状貌类形容词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发+A”结构的认知模式及界性特征 | 第56-67页 |
·“发+A”的认知模式及意象图示 | 第56-61页 |
·“发”的本义的认知模式 | 第57-59页 |
·“发+A”的认知语义特征 | 第59-61页 |
·“发+A”结构的量性特征 | 第61-65页 |
·“发+A”结构内部界性考察 | 第62-63页 |
·“发+A”结构整体的时间量与程度量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7-69页 |
附录一 | 第69-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