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5页 |
1 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与儿童成败后的反应模式 | 第11-18页 |
·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 | 第11-14页 |
·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的界定 | 第11页 |
·父母控制的类型 | 第11-12页 |
·父母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父母自主支持与控制的文化差异 | 第14页 |
·个体成败后的反应模式 | 第14-17页 |
·无助反应模式和掌握取向反应模式 | 第14-15页 |
·个体成败后反应模式的前因变量 | 第15-16页 |
·个体反应模式的文化差异 | 第16-17页 |
·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和儿童失败后的反应模式的关系 | 第17-18页 |
·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失败后的反应模式的关系 | 第17页 |
·父母控制与儿童失败后的反应模式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2 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与自我知觉能力 | 第18-21页 |
·自我知觉能力(self-perceived competence)的界定 | 第18-19页 |
·自我知觉能力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 | 第19-20页 |
·自我知觉能力的年龄差异 | 第19页 |
·自我知觉能力的性别差异 | 第19-20页 |
·自我知觉能力的文化差异 | 第20页 |
·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与儿童自我知觉能力的关系 | 第20-21页 |
3 自我知觉能力与儿童失败后反应模式的关系 | 第21-23页 |
4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5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1 被试 | 第25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5-30页 |
·母亲教养的测量 | 第25-27页 |
·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的测量 | 第27页 |
·青少年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的测量 | 第27-29页 |
·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第29-30页 |
3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30页 |
·主试培训 | 第30页 |
·问卷施测 | 第30页 |
4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31-38页 |
1 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和初中生成功和失败后情绪反应和成就动机的特点 | 第31-33页 |
·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的基本特点 | 第31-32页 |
·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基本特点 | 第32页 |
·初中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的基本特点 | 第32-33页 |
·初中生成功后的反应的基本特点 | 第32页 |
·初中生失败后的反应的基本特点 | 第32-33页 |
2 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和初中生成败后反应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3 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在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与初中生成败后反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4-38页 |
·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在母亲自主支持与其成功后情绪反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4-35页 |
·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在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与成功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36页 |
·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在母亲自主支持与其失败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8-44页 |
1 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和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的基本特点 | 第38-40页 |
·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的基本特点 | 第38-39页 |
·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的基本特点 | 第39-40页 |
2 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与他们成功和失败后的反应的关系 | 第40-42页 |
·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在母亲自主支持与初中生成败后反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0-41页 |
·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在母亲控制与初中生成败后反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3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42-44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