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学习压力研究 | 第15-18页 |
·学习压力的概念 | 第15页 |
·初中生学习压力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应对方式研究 | 第18-20页 |
·应对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 第18-19页 |
·初中生应对方式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学习倦怠研究 | 第20-28页 |
·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学习倦怠的概念和症状表现 | 第21-23页 |
·学习倦怠的维度和测量 | 第23-25页 |
·初中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28-29页 |
·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28页 |
·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28-29页 |
·以往研究分析 | 第29-31页 |
2 研究构思与设计 | 第31-35页 |
·提出问题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理论意义 | 第33-34页 |
·实践意义 | 第34页 |
·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3 研究一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修订 | 第35-45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研究过程 | 第35-36页 |
·统计工具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项目分析 | 第36-37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40-42页 |
·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研究二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研究 | 第45-51页 |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研究工具 | 第45-46页 |
·统计工具 | 第46页 |
·研究结果 | 第46-49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情况总体特点 | 第46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的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情的年级差异 | 第47-48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的是否学生干部差异 | 第48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学习成绩差异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5 研究三 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51-63页 |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研究工具 | 第51-52页 |
·统计工具 | 第52页 |
·研究结果 | 第52-63页 |
·学习压力、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不同学习压力水平学生的学习倦怠特点 | 第53-54页 |
·采用不同应对方式学生的学习倦怠特点 | 第54-55页 |
·应对方式对学习压力的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学习压力和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58-63页 |
6 讨论 | 第63-74页 |
·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修订 | 第63-64页 |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结构 | 第63页 |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信、效度 | 第63-64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分析 | 第64-68页 |
·学习倦怠群体特点 | 第64-65页 |
·学习倦怠性别差异比较 | 第65-66页 |
·学习倦怠年级差异比较 | 第66-67页 |
·学习倦怠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比较分析 | 第67页 |
·学习倦怠在学习成绩上的比较分析 | 第67-68页 |
·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68-74页 |
·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68-70页 |
·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 第70-71页 |
·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三因素之间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第71-72页 |
·应对方式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72-74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4页 |
·建议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附录1 预测问卷 | 第85-88页 |
附录2 正式问卷 | 第88-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