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效益论文

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31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主要概念界定第14-24页
     ·项目融资第14-18页
     ·银行风险第18-20页
     ·担保第20-22页
     ·动态担保第22-24页
   ·研究意义第24-25页
     ·实践意义第24-25页
     ·理论意义第25页
   ·研究内容第25-28页
     ·本文拟研究的内容第25-27页
     ·论文的安排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30页
   ·主要创新点第30-31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31-42页
   ·项目融资中银行贷款风险的文献回顾第31-35页
     ·银行在项目融资中面临的风险第31-32页
     ·项目融资风险的分析方法第32-33页
     ·银行风险的衡量方法第33-35页
   ·担保的文献回顾第35-40页
     ·经济学角度的担保研究第35-36页
     ·金融学角度的担保研究第36-37页
     ·法学角度的担保研究第37-38页
     ·管理学角度的担保研究第38-40页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第40页
   ·小结第40-42页
3 项目融资中银行贷款关键风险识别第42-66页
   ·风险要素集的确定与假设的提出第42-49页
     ·风险要素集的确定第42-44页
     ·假设的提出第44-48页
     ·假设验证方法的选择第48-49页
   ·量表的建立第49-51页
     ·量表题项的生成方法第49页
     ·量表设计的步骤第49-50页
     ·量表的评价第50-51页
     ·银行风险量表题项的建立第51页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51-56页
     ·样本构成第52页
     ·问卷回收第52-53页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53-55页
     ·效度分析第55页
     ·信度分析第55-56页
   ·风险因素与项目融资动态担保关系的结构方程建模第56-65页
     ·模型的设定与识别第56-59页
     ·模型的参数估计第59-61页
     ·模型的评价第61-62页
     ·模型的解释第62-65页
   ·小结第65-66页
4 建立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的方法第66-72页
   ·建立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的思路第66-67页
   ·拟合方法的确定第67-68页
   ·拟合数据的选取第68-70页
   ·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框架第70-71页
   ·小结第71-72页
5 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的建立第72-99页
   ·投资总额与担保金的关系模型第72-79页
     ·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第72-73页
     ·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第73-78页
     ·拟合结果的验证第78-79页
   ·贷款和股本的比例与担保金的关系模型第79-87页
     ·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第80-82页
     ·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第82-87页
     ·拟合结果的验证第87页
   ·投资回报率与担保金的关系模型第87-93页
     ·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第88-90页
     ·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第90-93页
     ·拟合结果的验证第93页
   ·三种关键风险要素与担保金的关系模型第93-98页
     ·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及参数的选择第93-94页
     ·模型的建立第94-97页
     ·模型的检验第97-98页
   ·小结第98-99页
6 项目融资担保金的动态调整第99-107页
   ·担保金调整的依据第99-101页
     ·担保金调整所依据的风险因素第99页
     ·担保金调整所依据的原则第99-101页
   ·担保金调整周期的确定第101-104页
   ·担保金调整的幅度第104-106页
     ·担保金调整水平的确定第104-105页
     ·担保金调整幅度的限定第105-106页
   ·小结第106-107页
7 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的应用第107-116页
   ·项目的基本情况第107-109页
   ·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的应用第109-115页
     ·投资总额与担保金关系模型的应用第109-110页
     ·贷款/股本与担保金关系模型的应用第110-111页
     ·投资回报率与担保金关系模型的应用第111-113页
     ·项目融资动态担保模型的应用第113-115页
   ·小结第115-11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16-122页
   ·研究结论第116-120页
   ·研究局限第120页
   ·研究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2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132-134页
附录B LISREL程序第134-135页
附录C MATLAB程序第135-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可研项目情况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作者简介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潘光旦与中国近代优生学的创立
下一篇:精细积分方法的改进及其在动力学与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