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一、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 ·为什么选择《中国达人秀》 | 第7-8页 |
| ·为什么选择在校大学生群体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使用与满足”理论简介 | 第11-13页 |
|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模式 | 第13-18页 |
| ·基本模式 | 第13页 |
| ·罗森格伦展开模式 | 第13-14页 |
| ·媒体满足的期待—价值模式 | 第14-15页 |
| ·文化满足模式 | 第15-17页 |
| ·伦克斯托夫社会行为模式 | 第17-18页 |
| ·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提出的“个人对大众媒体的5 类需求” | 第18-20页 |
| ·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20-2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 ·焦点小组 | 第25-26页 |
| ·选择样本 | 第26页 |
| ·问卷设计 | 第26-28页 |
| ·设置在校大学生观看《中国达人秀》的“动机”选项 | 第26-27页 |
| ·设置在校大学生观看《中国达人秀》的“满足”选项 | 第27-28页 |
| ·设置人口统计变量和基本观看行为选项 | 第28页 |
| ·问卷测试 | 第28-29页 |
| ·问卷发放与数据回收 | 第29-30页 |
|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30-55页 |
| ·研究样本构成 | 第30-31页 |
| ·基本观看行为分析 | 第31-37页 |
| ·观看总时长 | 第31-32页 |
| ·每次观看持续时间 | 第32-33页 |
| ·观看陪同人 | 第33页 |
| ·观看渠道 | 第33-35页 |
| ·观看场合 | 第35-37页 |
| ·观看粘度 | 第37页 |
| ·观看动机与满足分析 | 第37-55页 |
| ·动机量表因子分析 | 第37-39页 |
| ·满足量表因子分析 | 第39-41页 |
| ·观众观看动机与满足程度分析 | 第41-42页 |
| ·观看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 ·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0页 |
| ·其他发现 | 第50-55页 |
| 五.讨论及建议 | 第55-63页 |
| ·基本观看行为方面 | 第55-57页 |
| ·为年轻观众群定制“片花” | 第55-56页 |
| ·拓展高质量视频获取渠道,锁定年轻观众群 | 第56-57页 |
| ·观看动机与满足方面 | 第57-63页 |
| ·让大型真人秀成为社交“中心” | 第58-60页 |
| ·强化真人秀节目的“认知型”功能 | 第60-61页 |
| ·给年轻人“年轻化的”情感补偿 | 第61-62页 |
| ·拓展参与渠道,“更多参与,更多认同” | 第62-63页 |
| 六.结论 | 第63-65页 |
| ·基本结论 | 第63-64页 |
| ·主要贡献 | 第64页 |
| ·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附录1: 在校大学生观看《中国达人秀》的行为、动机和满足调查问卷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