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学术史回顾 | 第9-1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三 学术史回顾 | 第10-17页 |
第二节 清至民国甘肃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 | 第17-21页 |
第二章 环境与绿洲聚落:河西走廊绿洲聚落的演变——以石羊河为例 | 第21-51页 |
第一节 清代以来石羊河流域聚落的时空演变 | 第22-32页 |
一 清代以来石羊河流域聚落的类型 | 第23-25页 |
二 石羊河流域聚落的时空分布与分析 | 第25-30页 |
三 聚落时空分布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清代石羊河中下游聚落演变与环境变迁 | 第32-39页 |
一 清代以前石羊河中下游的聚落分布与环境 | 第32-34页 |
二 清代以来石羊河中下游的垦荒与聚落的变化 | 第34-37页 |
三 石羊河中下游环境的变化和民众的应对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石羊河上游水资源利用与聚落扩展 | 第39-48页 |
一 石羊河上游藏族聚落的形成 | 第40-42页 |
二 石羊河上游藏族聚落的演变 | 第42-46页 |
三 石羊河上游水利纠纷与民众应对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三章 交通与山地聚落:清至民国陇南山地聚落的演变 | 第51-77页 |
第一节 清至民国陇南山地聚落的演变 | 第52-58页 |
一 清代以来陇南山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第52-53页 |
二 清代以来陇南聚落的扩展与分布 | 第53-57页 |
三 聚落时空分布的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清至民国陇南山地的聚落转型与社会变迁 | 第58-65页 |
一 清初陇南地区的聚落与地域社会 | 第58-60页 |
二 清代中期以后陇南地区聚落的转型 | 第60-63页 |
三 清代以来陇南山地聚落转变的原因 | 第63-65页 |
第三节 陇南山区的交通与聚落 | 第65-75页 |
一 清代前期陇南的交通与聚落 | 第65-68页 |
二 长江航运的开通与陇南市场与生活 | 第68-71页 |
三 民国交通与陇南山地的区域社会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集市与高原聚落: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聚落的演变 | 第77-101页 |
第一节 清至民国陇东、陇中黄土高原聚落演变 | 第77-82页 |
一 清代以来陇中、陇东地区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 第78-79页 |
二 清代以来陇中、陇东聚落的演变 | 第79-81页 |
三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聚落的演变原因分析 | 第81-82页 |
第二节 清至民国陇东地区集市的空间分布与社会变迁 | 第82-91页 |
一 清代陇东地区集市的空间分布 | 第82-86页 |
二 民国时期陇东地区集市的空间分布 | 第86-88页 |
三 陇东地区市场的网络结构 | 第88-91页 |
第三节 清至民国陇中地区集市的空间分布与社会变迁 | 第91-100页 |
一 清代陇中地区集市的空间分布 | 第92-94页 |
二 民国时期陇中集市的空间分布 | 第94-96页 |
三 陇中地区市场的网络结构 | 第96-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藏族与甘南聚落:甘南藏族部落的扩展与形态的变化 | 第101-125页 |
第一节 清至民国甘南聚落的分布与演变 | 第102-108页 |
一 清至民国时期甘南地区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 第102-103页 |
二 甘南地区部落的时空分布与特征 | 第103-106页 |
三 部落与寺院的共生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GIS技术下拉卜楞寺地域扩展 | 第108-122页 |
一 五代嘉木样时期拉卜楞寺所辖部落的扩张 | 第110-116页 |
二 拉卜楞寺所辖部落扩展的方式 | 第116-119页 |
三 GIS技术下拉卜楞寺所辖部落的分类与分析 | 第119-122页 |
小结 | 第122-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