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 (四)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 (五) 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 一、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概述 | 第14-20页 |
| (一) 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二) 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由来 | 第15-16页 |
| (三) 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特点 | 第16-17页 |
| (四) 推进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必然性 | 第17-18页 |
| 1.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7页 |
| 2. 比较优势原理的必然要求 | 第17-18页 |
| 3. 军队院校发展竞争的必然要求 | 第18页 |
| (五) 推进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六) 推进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可行性 | 第19-20页 |
| 二、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 (一) 社会分工理论 | 第20页 |
| (二)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0-21页 |
| (三) 准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3页 |
| 三、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已经取得的成效 | 第23-25页 |
| (一) 提高了办学活力 | 第23页 |
| (二) 增强了保障能力 | 第23-24页 |
| (三) 减轻了院校压力 | 第24-25页 |
| 四、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 (一) 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 1.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 第25-26页 |
| 2. 后勤竞争意识不强 | 第26页 |
| 3. 保障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保障效益不高 | 第26页 |
| 4. 业务部门控制权部分丧失,改革动力不足 | 第26-27页 |
| 5. 成果见效慢,部分官兵热情下降 | 第27页 |
| 6. 后勤保障社会化经费不足 | 第27页 |
| 7. 人员安置困难重重 | 第27-28页 |
| (二) 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 1. 思想观念陈旧 | 第28-29页 |
| 2. 理论研究滞后 | 第29页 |
| 3. 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29-30页 |
| 五、地方院校和国外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 第30-35页 |
| (一) 地方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 第30-32页 |
| 1. 独立法人 | 第30页 |
| 2. 甲、乙方协议 | 第30-31页 |
| 3. 集团化服务 | 第31页 |
| 4. 社会化服务 | 第31-32页 |
| (二) 国外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 第32-34页 |
| 1. 多样化组织形式 | 第32-33页 |
| 2. 企业化管理 | 第33页 |
| 3. 国家政策扶持 | 第33页 |
| 4. 大学生主体参与 | 第33-34页 |
| (三) 对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启示 | 第34-35页 |
| 六、军队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对策建议 | 第35-41页 |
| (一) 转变思想观念 | 第35-36页 |
| 1. 树立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观念 | 第35页 |
| 2. 树立后勤服务商品化、产业化的观念 | 第35页 |
| 3. 树立渐进式改革的观念 | 第35-36页 |
| (二) 加快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立法建设 | 第36-37页 |
| (三) 争取驻地政府支持 | 第37页 |
| (四) 积极筹措社会化保障经费 | 第37-38页 |
| 1. 转化相关标准经费 | 第37-38页 |
| 2. 适当提高经费标准 | 第38页 |
| 3. 补助启动经费 | 第38页 |
| (五) 妥善安置职工 | 第38-39页 |
| 1. 规范分流办法 | 第38-39页 |
| 2. 组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统筹 | 第39页 |
| 3. 搞好政策法规衔接 | 第39页 |
| 4. 切实加大经费投入 | 第39页 |
| (六) 加强监督检查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