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一、 “民权”概念的解释 | 第6-12页 |
(一) “民权”的含义 | 第6-7页 |
(二) 西方话语中的“民权” | 第7-8页 |
(三) 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民权” | 第8-12页 |
1. 民权与民本 | 第9页 |
2. 民权与民主 | 第9-10页 |
3. 民权与人权 | 第10页 |
4. 民权与自由 | 第10-11页 |
5. 民权与平等 | 第11-12页 |
二、 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演变概述 | 第12-38页 |
(一) 近代民权认知的起源 | 第12-13页 |
(二) 早期改良派的民权观 | 第13-15页 |
(三)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观 | 第15-18页 |
(四)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观——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第18-21页 |
(五)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民权向人权的转变… | 第21-26页 |
1. 五四运动以前的人权观 | 第22-24页 |
2. 五四运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民权(人权)观 | 第24-26页 |
(六) 新文化运动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发展概况 | 第26-33页 |
1. 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发展 | 第27-28页 |
2. 第三党的民权观 | 第28-30页 |
3. “人权派”的权利观 | 第30-33页 |
4.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权观 | 第33页 |
(七) 新民主主义的民权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38页 |
1. 中国共产党的民权观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2. 中国共产党的民权观的内容特征 | 第36-38页 |
三、 中国民权观的总体特性分析 | 第38-46页 |
(一) 民权类型 | 第38-39页 |
(二) 近代民权观的总体特性 | 第39-42页 |
1. 民权的功利主义性质 | 第39-40页 |
2. 民权的理想主义性质 | 第40-41页 |
3. 民权的集体主义性质 | 第41-42页 |
(三) 民权实现的条件性分析 | 第42-44页 |
(四) 启示 | 第44-46页 |
参考书目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