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第1部分 企业最佳规模理论的困惑和“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提出 | 第7-19页 |
1.1 企业最佳规模理论的困惑 | 第7-14页 |
(一) 马克思对企业规模的分析 | 第7-11页 |
(二)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的分析 | 第11-14页 |
1.2 中小企业集群含义分析 | 第14页 |
1.3 理论基础:产权和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约束 | 第14-17页 |
(一) 不确定性与产权结构 | 第15页 |
(二) 资产专用性问题 | 第15-16页 |
(三) 交易频率 | 第16-17页 |
1.4 启示一 | 第17-19页 |
第2部分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特质 | 第19-25页 |
2.1 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关的几个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 高新技术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三)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定义 | 第21页 |
2.2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困惑 | 第21-24页 |
2.3 启示二 | 第24-25页 |
第3部分 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研究 | 第25-33页 |
3.1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机理 | 第25-27页 |
(一) 产业的本地联系(主要是后向联系) | 第25页 |
(二) 企业的衍生或自我繁育能力 | 第25-26页 |
(三) 高技术产业的劳动过程 | 第26页 |
(四) 区域创新环境 | 第26-27页 |
3.2 高新技术园区的本质特征 | 第27-32页 |
(一) 增长极理论和新产业理论概述 | 第28-29页 |
(二) 用增长极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剖析高新技术园区的本质 | 第29-32页 |
3.3 启示三 | 第32-33页 |
第4部分 中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3-42页 |
4.1 境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33-35页 |
(一) 美国硅谷发展成功的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台湾新竹的发展经验 | 第34-35页 |
4.2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障碍 | 第35-37页 |
(一) 高新技术园区尚未形成支柱产业,各园区发展不平衡 | 第35页 |
(二) 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产权结构不明晰 | 第35-36页 |
(三) 高新技术园区尚未形成专业化经济和发达的社会分工 | 第36页 |
(四) 高新技术园区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关联度不强 | 第36-37页 |
(五) 高新技术园区的金融体制不健全 | 第37页 |
4.3 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基本目标 | 第37-39页 |
4.4 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对策 | 第39-42页 |
(一) 营造高新技术园区区域创新环境 | 第39-40页 |
(二) 完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40-41页 |
(三) 国家应为高新技术园区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政策支持体系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文献资料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