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森林培育学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飞播造林的恢复生态学意义 | 第13页 |
·我国飞播造林历史 | 第13-14页 |
·飞播林生长与分布特点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我国飞播林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5-19页 |
·林下植被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森林环境异质性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与研究对象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分布 | 第23-25页 |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油松生态学特性及其分布 | 第24-25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3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31页 |
·北京清泉铺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第25-26页 |
·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结构研究 | 第26-27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植被-土壤-小气候相互关系研究 | 第27-28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植被-土壤-小气候相互关系研究 | 第28-29页 |
·不同密度飞播油松林环境异质性研究 | 第29-30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植被-土壤-环境研究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4 飞播油松林群落结构研究 | 第32-43页 |
·清泉铺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第32-36页 |
·植物区系组成 | 第32-33页 |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33-35页 |
·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 | 第36-41页 |
·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 | 第36-37页 |
·群落的区系成分 | 第37-38页 |
·群落外貌 | 第38-39页 |
·群落的结构 | 第39-40页 |
·群落的更新 | 第40-4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5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生长、更新、地被、土壤及环境状况 | 第43-75页 |
·飞播油松林的生长状况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43-50页 |
·飞播油松林随年龄增长基本生长状况的变化 | 第43-44页 |
·飞播油松林胸径分布状况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44-46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胸径-冠面积关系 | 第46-47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胸径-树高关系 | 第47-49页 |
·飞播油松林更新状况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49-50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地被层的演变 | 第50-54页 |
·飞播油松林下植被的组成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50-51页 |
·飞播油松林随林龄增长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变化 | 第51-53页 |
·飞播油松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53-54页 |
·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的演变 | 第54-60页 |
·飞播油松林土壤物理性质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54-57页 |
·飞播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57-58页 |
·飞播油松林土壤酶活性随林龄增长的变化 | 第58-60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林内光、温、湿环境的比较 | 第60-68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日变化 | 第60-62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内温度日变化 | 第62-64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内湿度日变化 | 第64-66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温度及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 | 第66-67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内水平方向光照异质性 | 第67-68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地被-土壤-环境因子综合分析 | 第68-74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地被发育状况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综合分析 | 第71-72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林内光照、温度、湿度综合分析 | 第72-73页 |
·不同年龄飞播油松林地被-土壤-环境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4-75页 |
6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的生长、地被、土壤及林内环境状况 | 第75-102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生长状况 | 第75-80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基本生长状况的变化 | 第75-76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胸径分布状况 | 第76-77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胸径-冠面积关系 | 第77-78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胸径-树高关系 | 第78-79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更新状况 | 第79-80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地被层的特点 | 第80-85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下植被的组成 | 第80-81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植被的优势种 | 第81-84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 | 第84-85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的土壤质量 | 第85-88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土壤物理性质 | 第85-86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 | 第86-87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土壤酶活性 | 第87-88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林内光、温、湿环境的比较 | 第88-96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日变化 | 第88-90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温度日变化 | 第90-92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内湿度日变化 | 第92-93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温度及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异质性 | 第93-95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内光照强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异质性 | 第95-96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地被-土壤-环境因子综合分析 | 第96-101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地被发育状况综合分析 | 第98-99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综合分析 | 第99-100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林内光照、温度、湿度综合分析 | 第100-101页 |
·不同坡向飞播油松林地被-土壤-环境相关性分析 | 第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7 不同密度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温度、湿度研究 | 第102-111页 |
·不同密度飞播油松林林内光、温、湿环境的比较 | 第102-109页 |
·不同保留密度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日变化 | 第102-103页 |
·不同保留密度飞播油松林内温度日变化 | 第103-105页 |
·不同保留密度飞播油松林内湿度日变化 | 第105-107页 |
·不同保留密度飞播油松林内光照、温度及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异质性 | 第107-108页 |
·不同保留密度飞播油松林内光照强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异质性 | 第108-109页 |
·不同密度飞播油松林环境因子综合分析 | 第109-111页 |
8 飞播林与其他不同类型林分地被-土壤-环境研究 | 第111-131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林分类型地被层的比较 | 第111-114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植被优势种的比较 | 第111-112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植被物种多样性 | 第112-114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土壤质量 | 第114-118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 第114-116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林分类型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 | 第116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 第116-118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林分类型林内光、温、湿环境的比较 | 第118-127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光照日变化的比较 | 第118-121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温度日变化的比较 | 第121-123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湿度日变化的比较 | 第123-125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垂直方向上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异质性 | 第125-126页 |
·飞播油松林与其他类型林分水平方向光照异质性 | 第126-127页 |
·不同类型林分地被-土壤-环境因子综合分析 | 第127-131页 |
9 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131-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导师简介 | 第143-144页 |
个人简介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