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页 |
一、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7-13页 |
(一) 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之纠纷日益增多 | 第7-9页 |
(二) 仅给予精神损害侵权法上之救济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 第9-11页 |
(三) 现行责任竞合制度下违约与侵权之诉的不同之处 | 第11-13页 |
二、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符合现行法律理念 | 第13-21页 |
(一) 损害特定财产也应当获得精神损害赔偿 | 第13-15页 |
(二) 精神损害在本质上并无理论限制 | 第15-18页 |
1、精神损害之概念并无须侵权这一前提条件 | 第15-17页 |
2、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所致之精神损害本质并无不同 | 第17-18页 |
(三) 从我国法律体系上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存在之基础 | 第18-20页 |
(四) 支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更符合民法上救济之理念 | 第20-21页 |
三、从发展的角度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完善现行法律制度 | 第21-34页 |
(一) 价值取向:强调意思自治原则到重视诚信原则的发展 | 第21-24页 |
1、意思自治原则及其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价值取向影响 | 第21-22页 |
2、诚实信用原则兴起及其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价值支持 | 第22-24页 |
(二) 从违约责任的功能看精神损害赔偿存在之价值 | 第24-27页 |
1、精神损害赔偿符合违约责任之功能 | 第24-26页 |
2、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功能定位及其与具体数额计算之关系 | 第26-27页 |
(三) 从社会发展之角度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完善 | 第27-29页 |
(四) 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我国精神损害赔偿之完善 | 第29-31页 |
(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 | 第31-34页 |
1、降低成本的方法 | 第31-33页 |
2、权利分配的考量 | 第33-34页 |
四、我国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 第34-54页 |
(一) 可行性分析 | 第34-44页 |
1、是否违背可预见性规则 | 第34-35页 |
2、是否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第35-37页 |
3、是否得因确定标准之缺失而否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 第37-39页 |
(1) 确定标准是否能成为否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理由 | 第37-38页 |
(2) 不同人有不同之承受能力 | 第38-39页 |
4、是否会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之滥用 | 第39-40页 |
5、是否会导致合同相对性规则之突破 | 第40-41页 |
6、责任竞合制度是否能代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41-43页 |
7、合同的商业性是否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存在 | 第43-44页 |
(二) 关于如何适用的分析 | 第44-54页 |
1、可以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合同类型 | 第44-46页 |
2、精神损害应达一定之程度 | 第46-47页 |
3、加害给付与非加害给付的情况下之处理方法 | 第47-49页 |
(1) 加害给付的情形下如何处理 | 第47-49页 |
(2) 非加害给付情形下如何处理 | 第49页 |
4、意思自治原则与诚信原则之平衡 | 第49-52页 |
(1) 约定了违约金的情况下 | 第50-51页 |
(2) 未约定违约金的情形下 | 第51-52页 |
5、应否适用减轻损害规则? | 第52-54页 |
五、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法律体系的构建 | 第54-58页 |
(一) 法律的完善 | 第55-57页 |
1、对完善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建议 | 第55-56页 |
2、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入手 | 第56-57页 |
(二) 司法解释的完善 | 第57-58页 |
1、修改现行关于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 | 第57页 |
2、颁行《关于确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 第57-58页 |
六、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