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7-10页
第一章 早期论辩学说与正理第10-13页
 一、正理一词的早期用法与论辩学说的演变第10-11页
 二、正理派正理的内涵与意义第11-13页
第二章 《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容与特点第13-18页
 一、早期论辩学说的来源与《正理经》的编纂特点第13-14页
 二、《正理经》十六句义中的论辩学说第14-16页
 三、《遮罗迦本集》与《正理经》论辩学说的系统比较第16-18页
第三章 《正理经》论辩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特征第18-30页
 一、论辩概念的两个维度:论辩形式与论辩类型第18-22页
  (一) 相关术语的说明第18页
  (二) 论辩形式及其划分问题第18-20页
  (三) 关于论辩技艺的讨论和两种论辩类型的区分第20-22页
 二、《正理经》论议概念中的两条相互冲突的线索第22-25页
  (一) 从论辩类型和功用上看作为友好求知型论辩的论议第22-23页
  (二) 概念内部所折射出的作为论辩技艺的论议第23-25页
 三、《正理经》论诤概念与坏义概念的形成第25-30页
  (一) 论诤概念中的表面矛盾第25-27页
  (二) 坏义的两种形成方式第27-28页
  (三) 晚期正理派提出的四种论辩形式第28-30页
第四章 上述问题在"倒难"上的表现第30-37页
 一、倒难的两重性第30-35页
  (一) 从倒难的发展看其两重性第30-32页
  (二) 《正理经》倒难定义的困境第32-35页
 二、作为论诤的倒难与作为过失的倒难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后记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诺斯替主义反叛模式研究兼论启蒙运动中的诺斯替主义
下一篇:拉辛格的圣事性教会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