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化学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3.1 中外中学化学教材的比较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中学化学教材的比较现状 | 第13-17页 |
1.3.3 中学化学教材版本的比较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4.1 新课标的理论指导 | 第18-19页 |
1.4.2 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的比较研究 | 第22-45页 |
2.1 主题知识结构与编排的比较研究 | 第22-40页 |
2.1.1 主题1 的知识结构与编排比较 | 第22-23页 |
2.1.2 主题2 的知识结构与编排比较 | 第23-30页 |
2.1.3 主题3 的知识结构与编排比较 | 第30-36页 |
2.1.4 主题4 的知识结构与编排比较 | 第36-38页 |
2.1.5 主题5 的知识结构与编排比较 | 第38-40页 |
2.2 章节知识结构与编排的比较研究 | 第40-45页 |
2.2.1 章节比较 | 第40-42页 |
2.2.2 章节思路比较 | 第42-43页 |
2.2.3 章节的核心素养 | 第43-45页 |
3 教材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45-69页 |
3.1 栏目的比较 | 第45-55页 |
3.1.1 栏目类型及频数的比较 | 第45-47页 |
3.1.2 栏目类型的具体比较 | 第47-54页 |
3.1.3 新课标与两版本教材的栏目设计 | 第54-55页 |
3.2 图片的比较 | 第55-59页 |
3.2.1 图片数目的比较 | 第55-56页 |
3.2.2 图片类型的比较 | 第56-57页 |
3.2.3 新课标与两版本教材的图片设计 | 第57-59页 |
3.3 助读系统的比较 | 第59-65页 |
3.3.1 前言的比较 | 第59-60页 |
3.3.2 提示的比较 | 第60-62页 |
3.3.3 注解的比较 | 第62-63页 |
3.3.4 附录的比较 | 第63-65页 |
3.3.5 新课标与两版本教材的助读系统设计 | 第65页 |
3.4 教材习题的比较 | 第65-69页 |
3.4.1 教材习题数目的比较 | 第65-66页 |
3.4.2 教材习题所占篇幅的比较 | 第66页 |
3.4.3 教材习题类型的比较 | 第66-67页 |
3.4.4 新课标与两版本教材的习题设计 | 第67-69页 |
4 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以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为例.. | 第69-84页 |
4.1 主题3化学概念的比较 | 第69-74页 |
4.1.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化学概念比较 | 第69-71页 |
4.1.2 “化学键”的化学概念比较 | 第71-72页 |
4.1.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的化学概念比较 | 第72-73页 |
4.1.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化学概念比较 | 第73-74页 |
4.2 主题3的呈现方式比较 | 第74-80页 |
4.2.1 主题3 核心内容的呈现方式比较 | 第74-76页 |
4.2.2 主题3 与教材整体的呈现方式比较 | 第76-80页 |
4.3 主题3核心内容的情境素材比较 | 第80-82页 |
4.4 主题3实验的比较 | 第82-84页 |
5 结论 | 第84-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