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穗短柄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二穗短柄草的基因组学研究 | 第11-13页 |
·二穗短柄草的研究应用 | 第13-14页 |
·在基因鉴定和分离中的应用 | 第13页 |
·二穗短柄草一些重要基因表达模式及其功能研究 | 第13页 |
·二穗短柄草遗传转化 | 第13-14页 |
·二穗短柄草与生物能源 | 第14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14-18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 | 第14-18页 |
·Ac/Ds 转座子系统 | 第18-20页 |
·常见的Ac/Ds 转座标签构建方式 | 第18-19页 |
·Ac 自主转座系统 | 第18页 |
·Ac/Ds 二元系统 | 第18-19页 |
·Ac/Ds 转座子在基因组中的插入特点 | 第19页 |
·连锁效应 | 第19页 |
·插入位点 | 第19页 |
·影响Ds 转座子跳跃的因素 | 第19-20页 |
·诱导系统应用 | 第20-25页 |
·四环素诱导的基因表达系统 | 第22页 |
·糖皮质激素诱导基因表达系统 | 第22-23页 |
·乙醇诱导基因表达系统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40页 |
·植物材料 | 第27-2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7-28页 |
·试剂和药品 | 第28页 |
·PCR 引物 | 第28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40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29-31页 |
·农杆菌化学感受态制备 | 第29页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29页 |
·农杆菌PCR 分析 | 第29-31页 |
·二穗短柄草的遗传转化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31页 |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 第31页 |
·通过筛选得到转基因苗 | 第31-32页 |
·短柄草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2-34页 |
·材料消毒预处理的影响 | 第32页 |
·幼胚的成熟程度与愈伤诱导率的关系 | 第32-33页 |
·幼胚放置方式对于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培养基的选择 | 第33页 |
·2,4-D 浓度对于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碳源对于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农杆菌菌株对于侵染效果的研究 | 第33页 |
·共培养方式的调整 | 第33页 |
·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的选择 | 第33-34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分析 | 第34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瞬时表达分析 | 第34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稳定表达分析 | 第34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分析 | 第34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34-38页 |
·植物总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转基因植物的PCR 鉴定 | 第35页 |
·反向PCR 扩增侧翼序列 | 第35-38页 |
·乙醇诱导系统的研究 | 第38-40页 |
·乙醇诱导处理 | 第38页 |
·植物总RNA 提取(Trizol 法) | 第38页 |
·反转录cDNA 第一链 | 第38-39页 |
·Ac 转座酶的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 | 第40页 |
·愈伤组织分化再生和成苗 | 第40-41页 |
·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 | 第41-45页 |
·幼胚发育程度对于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41-43页 |
·消毒前处理对于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43页 |
·幼胚放置方向对于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培养基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页 |
·不同碳源对于培养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4页 |
·2,4-D 浓度对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45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45-48页 |
·不同侵染方式对于侵染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菌株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抗生素对于筛选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 鉴定 | 第48页 |
·GFP 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 | 第48-50页 |
·T-DNA 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乙醇诱导型Ac/Ds 系统在短柄草中的功能验证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